周恩来的智慧-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便同董必武联名致电在重庆主持工作的王若飞,认为大后方整风只能限
于党内,不能扩大到党外文化人,电报指出,积极引导党外文化界人士参加
和推动人后方的民主运动,就是很好的整风:不能以在延安的要求来作为衡
量大后方文化人工作的标准。这是周恩来和董必武从当时当地的条件出发,
对大后方党外文化界人士的帮助与爱护。
周恩来经常强调对中间党派和团体的统战工作要坚持经常性、长期性和
计划性;交朋友要认真和真诚,不是泛泛之交;要同甘苦,共患难,争取长
期合作;对于进步力量,要帮助他们发展,把他们的发展看做是统一战线力
量的发展;既要照顾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也要对他们的妥协行为予以批评帮
助。例如,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了压迫中共参政员出席会议,采取拉拢
其他党派的办法,企图孤立中国共产党。2 月20 日,蒋介石宴请各党派参政
员,表示同意成立各党派委员会,并提出增加委员的人数,企图拉拢中间党
派。于是一些中间党派产生了幻想。黄炎培等会见周恩来和董必武,希望中
共再做一次让步,出席本届参政会。周恩来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中共的立场,
并提醒他们要认清蒋介石的政策,不要上当受骗。
在各个党派中,有的党派是右翼的,有的党派上层不好,有一些党派提
出了一些错误主张,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批评帮助。右
翼党派只要有某一点和中共主张相同,就支持某一点;有些派别上层不好,
就批评上层,影响下层;有些派别主张的办法是进步的,但其政治方针是错
误的,就赞许其进步措施,批评其错误方针。总之,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
这些派别或团体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的盟友敢于批评、积
极引导,的确达到了这个目的。
著名爱国老人沈钩儒被誉为“民主人士中左派的旗帜”。他的儿子沈叔
羊在《爱国老人沈钧儒》一书中有《父亲与周恩来》一篇。书中写道:“父
亲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所以能坚定不移地走革命道路,他的思想所以能跟
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这是与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的。其中尤
以周恩来同志对他的影响最为重要最为深刻。”著名工商界人士胡子昂说:
“各方面人士一和他接触就敬服他。。他与工商界接触,开一次会,谈一次
话,都令人感动,令人流泪。”‘听周恩来一席话,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另一位工商界领袖古耕虞也深有感触他说:“像我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垄断企
业的资本家,能够逐步地靠拢中国共产党,进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
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这同周总理对我的教导是
分不开的。”这充分说明,正是由于周恩来的积极引导,热情帮助,才使一
大批民主人士走上了革命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求同存异广结盟友——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
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阶层、党派、集团、以至个人,从各自利益出发,
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在一定的政治基础上自愿结成的政治联
盟。在阶级社会中,古今中外各阶级、各党派,都在力图建立统一战线,以
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在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不管是否公开这样说,
或者用别的什么说法。就无产阶级政党来说,统一战线是实现和扩大革命的
同盟军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
只要中国共产党存在,就必须有它领导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共同的利益”、“自愿”结成联盟,规定了“同”,因为联盟的利益
足共同的,所以是谓“大同”;“各自的利益”,规定了“异”,各自的利
益对共同利益来说是从属的,所以是“小异”。这是统一战线的要求和特点。
不然,它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会破裂。
“同”和“异”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又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大”和“小”,是相对的,不是指事物本身的性质而说的。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一贯思想;“求同存异”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周恩来的一大贡献。
关于这一重要思想的红线早在大革命前后就勾画出来了。1923 年7 月,
周恩来在他起草的《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中号召:凡是,“不甘为列强
奴隶军阀鹰大的人,不论其属于何种派别,具有何种信仰,都应立即联合起
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卵翼下的北京政府。这条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只
求反北京军阀政府之“同”,而存各自派别、信仰之“异”。之后,孙中山
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国家主义派却攻击这是“阶级妥协”。周恩来批驳他们,现在,“无产阶级
和有产阶级合作”,是为进行“国民革命”,走完这第一步,将来共产党还
要走第二步——“打破私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指明了国
共合作的“同”和“异”。
1926 年底,他在《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一文中指出:“国民革命原
是中国各被压迫阶级共同的出路”;而“各阶级却有他们各自的出发点”,
“更有各自所欲获得的利益。”在这里,周恩来用阶级的观点分析了结成统
一战线的各阶级的“同”和“异”。
1938 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对周恩来说,“中共既实行
三民主义,最好合成一个组织”,“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而不跨党。”周恩
来明确地回答,“中共实行三民主义,不仅因为这是抗战的出路,而且因为
这是达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加入国民党,退出共产党”,“不仅失
节失信仰,而且于国家有害无益。”这样,不仅坚持了国共合作中政治上的
“求同存异”,而且强调了在组织上、思想上的根本区别,从而把蒋介石的
“溶共”图谋打了回去。如果说前面这些论述只是有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那么把这一思想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表述出来,是在40 年代初。在粉碎蒋介
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中,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人,周恩来强调指出:“于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
可以‘求同存异’。”这是“求同存异”的第一次表述。
建国初期周恩来又指出:“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大前提下,
接受他们的好意见,丰富我们的主张,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
存在差别是允许的。”这是对“求同存异”的具体阐释。他还进一步闸明:
“人心不同,各为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
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
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统一矛盾并不妨碍个性的发展。”
这就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告诉我们,在事物的统一体内,“同”和“异”不
仅是对立的,而且也是互补的,“同”是基本的,“异”又不妨碍同,而且
在“同”能够更好发展的情况下,二者都是必须的。那么,处理二者之间的
矛盾,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方针。周恩来把这个方针贯彻
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始终,不仅求大同存小异,甚或为了大同也存
大异。只要统一战线的各方,在基本点上同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取得某种程度
的一致,尽管还存在很大分歧,周恩来都尽力联合这些政治上的代表人物,
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基本点至少应包括:
无产阶级为了孤立、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就应该尽可能多的寻找同盟者,
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了求得“大同”,在必要时,还须作出不损害人
民根本利益的让步;按照“求同存异”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统一战
线中,必须尊重、照顾同盟者的利益;统一战线中有各种不同的同盟者,在
政治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同”和“异”是有区别的。因此,在统一战线
中有不同程度的同盟军,即既有战略同盟军,又有策略同盟军,既有直接同
盟军,又有间接同盟军。如果放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领导权
而牺牲自己原则之“异”、同化于人家,或者脱离实际地要求人家自己都一
样,这都是取消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同”和“异”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
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掌握变化、转化的“度”,对于统一战线中的
朋友,哪怕是不太可靠的朋友,在政治上出现损害、破坏统一战线团结的问
题时,只要还不是已根本转到敌对方面,仍然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有理有
利有节的斗争,尽可能维系团结与合作。至于已变为放,则坚决决裂;随着
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统一战线的任务、要求也在不断发展。
周恩来不仅运用“求同存异”发展,壮大了国内统一战线,赢得了中国
革命的胜利,而且建国后,在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 年的亚非会议上,
又成功地运用“求同存异”的政治协商艺术,提出了现在已经举世闻名、影
响深远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开辟了现实
途径,扩大了国际统一战线,从而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使我国的国际地位
大大提高。
1954 年8 月,周恩来在阐明同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时就提
出,“我们的态度是求同而不是存异”。1955 年第一次既明确而又准确地表
述了“求同存异”这一方针在“生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