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智慧-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为工业同的问题。3 月,周恩来仍然说:“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
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1951 年9 月23
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强大的现
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并提出
了“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的思想。但是,不能说这是
我国建设以工业化为目标向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变。现代化的概念,周恩来在
1949 年12 月就提出过,他说:“必须把城市工业组织起来发挥领导作用,
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1954 年,他所提的“四个现代比”,摆在首
位的是“现代化的工业”;他所提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
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几年后,周恩来曾把工业化、现代化并提,
说:“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60 年代初,在总结“大跃
进”的经验教训,针对农业没过关的现实,改变了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战略,
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 年1 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
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延用至今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
学技术现代化的概念,农业现代化被放在首位,并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
关键作用。1964 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郑重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分两步走的设想。”文化大革命”动
乱打断了原定的进程。但是,1975 年1 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次给中国人民鼓舞
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斗志。
目标远大步骤具体——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周恩来认为,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第一步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要求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
导下,建立起工业部门基本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扩大再生产
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
要的工业体系。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是指不能只建成一个
工业体系,不能光提工业把农业丢了,而要建成一个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科学技术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使其按比例、协调、
均衡地发展。
二年经济恢复以后,周恩来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针对我国当时还
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的情况,开始酝酿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1953 年9 月29 日,周恩来指出:没有动力工业、钢铁工业、
机器工业和化学工业等这些重工业,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完全独立,就谈不到
国家工业化。如果说我们的兄弟国家重工业有基础,让他们搞重工业,我们
搞轻工业,这样的分工是不可能的,这就等于让苏联背上一个比他更重的包
袱。我国的人口比苏联多两倍,苏联怎么能担负得起呢?1956 年党的八大会
议和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并闸明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的思想:第一,我们的工业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
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
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
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第二,我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
系是可能的、必要的,专门靠国际援助的依赖思想是错误的。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需要量大。大小的回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
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第三,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放弃争取外援。同时需要同世界各国发展
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关门建设是错误的。即使建成了也是基本上完整,
不可能一切都完全自足,仍然需要发展国际经济交流。
60 年代,周恩来的上述思想有了重大发展:第一,针对60 年代世界科
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指出我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不应是30 年代,40 年代
的工业水平,而应是60 年代的工业水平,是原子、电子、喷气机这样的水平;
不应片面追求数量,而要求质量、求品种、求规格、求技术的发展。第二,
针对“大跃进”以钢为纲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衡和农业没有过关的现
实,指出不能只建成一个工业体系,而要建成一个包括农业、工业、科学技
术等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1964 年12 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我国建立起一个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严重干扰
了这一部署。1975 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一步设想,并由此向四个现代化的
第二步设想前进。周恩来的上述思想,给我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到1980
年底,我国基本上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统战篇
联合战线率先垂范——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这个法宝的形成,同
周恩来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胡耀邦曾说过: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
个模范。这不只指的是他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贡献最大,而已也应该包含着
周恩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最早。
周恩来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党成立后不久和大单命时
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领袖孙中山就同共产国际的
代表有了联系。1921 年7 月,中国出现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
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中共的成立大会。8 月,孙中山在
广州写了一封长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热情地表达了向列宁及其他
苏俄友人的敬意,并般切地希望与之取得联系。12 月,马林和参与中共创建
的张太雷到桂林同孙中山会谈。马林向孙中山建议: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
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建立革命的武装核心,应先创办军官学校以培养革
命骨干。孙中山表示赞同。
中国共产党在它诞生一周岁的时候,即1922 年7 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确
定先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开会商讨建立联合战线的各项具体
问题,“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
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8 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又召开了一次特别会
议,决定:只要国民党能够根据民主主义原则进行改组,共产党员可以加入
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会后,陈独秀、李大钊与马林很快就拜访了被广
东军阀陈炯明赶出广东避居上海的孙中山,向他说明了中共的上述主张。孙
中山表示接受中共的建议。不久,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等即以
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开始帮助孙中山筹备改组国民党。
这时,周恩来在法国,是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人。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
的指示,在法国协助国民党总部代表工京歧筹组国民党旅欧支部。
1923 年3 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旅欧中同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派代表到里
昂和国民党代表进一步商讨,积极准备实现国共合作,建立国民党旅欧支部。
6 月,周恩来与尹宽、林蔚等一起到里昂与王京歧商谈,双方达成协议,
决定青年团员80 余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旅欧支部筹建工作
的开展,是年秋,周恩来任国民党旅欧支部特派员。
11 月25 日,周恩来出席在里昂召开的国民党旅欧支部成立大会。在会
上,他发表演讲,批评了原国民党中的腐败现象说:“挂名党藉不负责任者,
此类人实居吾党最大多数”,“是真令人痛心疾首而不得不认为本党内部伏
莽之患”。会上他当选为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后来,在执行
部部长王京歧回国期间,由他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工作。
这样,在国内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还未正式建立的时候,周恩来领导的
国共合作联合战线的驻欧组织已率先垂范,首先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
在这期间,曾琦、李璜等国家主义派在巴黎成立中国青年党。他们在反
共杂志《先声》上发表诸多文章,攻击中共的联合统一战线政策。周恩来率
领旅欧党团组织,以《赤光》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战斗性极强的文章,同
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捍卫了党的联合战线政策。
1924 年秋初,周恩来奉党中央的指示回国,途径香港,到达了广州。在
党内,他先后担任了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的职务。广
东区委的工作范围包括广东、广西、厦门、香港等地。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建
议与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孙中山创办了以培养革命军队骨干为目的的黄埔军
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