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使豪绅地主分不到一寸土地,富农分不到一丘好田。”
博古明明知道毛泽东是不同意这种土地分配政策的。
毛泽东犯难了。他清楚,博古他们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全盘否定他领导
的中央苏区的土地分配成果。名曰查田,就是指责过去的土地分配不正确,
看你毛泽东敢不敢于自己否定自己。。
毛泽东是个很守纪律的人,博古是代表党组织来谈话的,下级必须服从
上级。何况毛泽东是中央政府主席,领导查田运动,是地
方事务,名正言顺。
毛泽东雷厉风行,但没有按博古交待的原则去办,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
究了一番。他派土地部秘书王观澜到瑞金叶坪乡,和县、乡负责人杨世珠、
朱开铨选点试点。毛泽东反复交待他们不要急于铺开。
然而,博古等人早在查田运动开始之前,就在《红色中华》等大造“地
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舆论,结果查田运动初期就走入歧途,各地越查
越“左”,变成了查阶级。一时地主富农越查越多,许多中农、富裕中农被
升为富农、地主,有的地方一代没查出名堂,就查二代、三代,甚至三、四
代,直到查出第几代祖先是地主、富农为止,然后以“古”论今。实际上贯
彻了一条“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从肉体上消灭地主,从经济上消灭
富农的“左”倾土地政策。
许多中农、贫农、工人叫苦不迭,地主富农面临绝境,小商小贩纷纷破
产。苏区一时怨声载道,他们不明白,共产党本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何
以一下子变得如此。。苏区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因素。
不断有人来找毛泽东,求毛主席为他们作主。
原来就不同意这种搞法的毛泽东愤怒了。眼见得“左”倾政策损害了中
央苏区人民的利益,损害了苏维埃事业,也影响了党在苏区的形象,毛泽东
坐不住了。他说:
“查田运动是查阶级,不是按亩查田。按亩查田要引起群众恐慌,是绝
对错误的。”
“查田的目标是查阶级,而不是查分田。”
“不应该把富农成分当作地主对待。”
“侵犯中农利益是绝对不许可的。”
毛泽东大声疾呼:“要坚决反对查田运动中的侵犯中农、消灭富农的‘左’
倾机会主义!”
毛泽东不顾“左”倾路线占上风的势态,尽力减少“左”的土地
政策带来的损失。他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三种区域,作了不同的部署:
在发展区域的中心工作是没收与分配土地,在斗争落后区域的中心工作才是
查田。毛泽东还为一些农民“平反”,使许多被人为拔高成分的“地主”、
“富农”重新回到了贫农、中农行列。叶坪乡一位贫农因为其曾祖父有一些
土地,在查田运动中被定为地主,没分到田。在毛泽东的关照下,还了贫农
的本来面目。这位农民带着全家跪在毛泽东面前。。
毛泽东的所作所为又惹恼了博古等人,他们指责他又犯了“右倾路线错
误”。在他们看来,毛泽东是“不可救药者”,后来干脆将他的政府人民委
员会主席一职也撸掉了,只剩下了有名无实的“国家元首”一职。。
毛泽东专事后方工作,有声有色。
前方打仗,后方也要建设。在他的领导下,中央苏区成立了各级国民经
济部,下设设计局、调查统计局、粮食调剂局、合作组指导委员会、对外贸
易局、国营企业管理局等单位。
战争状态中的苏维埃国家怎样进行经济建设,马恩经典中没有现成的答
案。毛泽东经过一番思索,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出苏区经济的总方针
和一系列政策。他说: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
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经济力量
供给战争。”要“加强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
义的前提”!
毛泽东还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要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第一位。他说:“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
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
砂糖、纸张等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应,森林的培养,畜
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
第二,发展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与保护私人经济同时并进。
国营经济要尽可能加以发展,合作社经济可以成为苏区经济的巨大力
量,要加强;私人经济是上述经济的补充,只要不违法,就应加以提倡和鼓
励。
第三,大力发展赤白贸易,调剂商品和货币流通。根据地日用工业品奇
缺,农副产品又滞销,工农业剪刀差扩大,毛泽东据此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利用私人资本,保障贸易自由。
第四,发展根据地的财政金融事业。毛泽东认为光靠打土豪、没收筹款
不行了,要靠税收和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财源。
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国
营企业发展到三十二家,各种生产合作社二千二百个,私营工商业发展迅猛,
赤白贸易搞活,每年有三百万石粮食出口,各种生活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进入
苏区,金融事业蓬勃发展,发行了公债一百八十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三百万
元!
根据地经济建设及其成就,不仅维系了红色政权,支援战争数年之久,
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既懂政治又懂经济的治国之才。毛泽东作为这场经济
建设大舞台上的主角和导演,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打仗是行家里手,经济建
设,毛泽东也是内行。
中央苏区时期,各项事业都很红火,还办起了两所大学,一所是苏维埃
大学,另一所是红军大学,都是毛泽东提议创办的。
中央苏区建立初期,毛泽东就指示各地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群众
的文化水平,保证工农及其子女享有教育的优先权。一时,各类新型学校相
继建立,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普遍开展。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思考着筹办更高层次的学校。1933 年8 月
16 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委员会会议,提出在瑞金建立苏维埃大学的设
想,毛泽东亲自兼任校长。
大学校址选在了沙洲坝上一片黄土岗上。茅草当瓦、竹片为床的大学于
1933 年9 月正式开学,共招学员一千五百名。毛泽东每星期都要为学生讲一
次政治课。学校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军
政人才。
1933 年4 月,毛泽东随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搬至沙洲坝。毛泽东住沙洲
坝元太屋。
这是一个具有赣南乡村特色的标准农家住屋。一棵高大挺拔、浓荫蔽日
的古樟挺立在屋外,从树旁的小门进去是一个小院子,院里铺满了鹅卵石,
显得整洁而又宁静。毛泽东与贺子珍就住在小院后面的正厅。
一天傍晚,毛泽东正在院前大樟树下与村里的杨大伯聊天。只见一个老
俵挑着一担浑浊的水从身边经过。毛泽东很奇怪,便问道:
“这么脏的水,做什么用呀?”
“吃呗。”老俵答道。
毛泽东往水桶里一看,浊水里竟有小虫在蠕动!忙关切地问到:“没有
干净一点的水吗?”
这时杨大伯接口说道:“唉,毛主席,不瞒你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
人吃、浇地、洗衣、洗菜,全靠那边池塘里的水!”
担水的老俵放下水桶,指着前面的山脚补充说:“那边山脚下有一股山
泉,就是路远水少,半天才能挑上两担。自中央机关搬进来以后,村里一下
子多了上千人,吃水就更困难了。”
这一晚,毛泽东怎么也睡不着,中央政府机关的进驻,增加了群众的生
活负担,毛泽东愧疚不已。
第二天,毛泽东在村里村外转了一圈,尔后找来乡主席、杨大伯等人,
商议水的问题。
毛泽东提议说:“能不能在村里打井?”
“打井?唉!我们这里自古以来都没有打过井啊!”一位长者说。
“这井怎么打法?”
“我看可以试试。”
“就怕打不见水。”
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同意毛泽东提议,决定在山脚泉水边打井。
几天后,果然打出了水。可是吃了几天,就没有人再去挑水了。就连红
军战士送上门的水也被偷偷地倒掉了。人们又回到塘里去挑脏水吃。原来,
山脚井边是墓地,群众犯疑,认为那水吃不得!
毛泽东体察群众的风俗和心境,重又找来乡干部商议,寻找新井位,再
打一口井。
井位选好后,毛泽东带领中央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动手,提的提,挖的挖,
毛泽东还亲自下到井底,铺上沙石、木炭。。
井打好了,见到清澈的水溢出来,老俵们个个喜笑颜开,围着毛泽东表
示感谢。为了铭记毛泽东和红军的恩情,乡干部给这口井取名为“红井”。
1934 年12 月红军长征后,敌人多次填塞这口水井,沙洲坝人民为了保
护它,与敌展开了一次次激烈的斗争,最终还是将它保留下来了。
1950 年,瑞金人民为了迎接毛泽东派来的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对这口
水井行了维修,并在井旁树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并人,幸
福想念毛主席。”
在沙洲坝,毛泽东还率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帮助当地修了一座桥,为乡
政府起草过《春耕生产大纲》,为一对对新人当过证婚人
毛泽东干地方工作期间,花了很大精力下乡搞调查研究。白天,毛泽东
走村串户,晚上开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来根据调查,毛泽
东写了《长冈乡调查》,收入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邓小平手上只剩下一份《红星》
1933 年盛夏的一天,正在宁都接受“劳动改造”的邓小平突然得到通知,
要他返回瑞金红军总政治部报到,担任总政治部秘书长。
“又可以工作啦!”满心欢喜的邓小平一扫受压抑打击的不快,兴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