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流泪-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锬芬桓鲂坌牟募苹ǔ墒澜缟献畲蟮那逭嫠拢ひ丫眉改辏锬分沼谠对诠こ掏旯で熬偷固恕!
在巴格达不多的高楼中,凡是政府的机构大都在战争中被导弹炸毁,幸存的几栋也都在随后的抢劫风潮中变得千疮百孔。几座五星级的饭店,像西方记者和外国政要经常下榻的拉希德饭店,因为在战后频繁遭遇反美武装分子的火箭攻击,现在已经关闭了。在剩下的继续营业的高楼中,曼苏尔饭店还算是基本保存完好的。这个饭店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底格里斯河畔,在房间里就可以随时透过窗户凝视这条曾孕育了灿烂文明并见证了历史巨变的大河。
但是,战争的痕迹在这个看起来还不错的10多层的五星级饭店里也是随处可见。距饭店大门很远,保安人员就用水泥墩子布成弯弯曲曲的迷魂阵,只有小心翼翼地绕行才能通过,这是为了防止汽车炸弹直冲饭店。一个星期前,联合国人员经常下榻的沙欣饭店就遭遇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袭击者把车伪装成救护车,一直冲到饭店门厅前,在保安开枪射击后才引爆炸弹,造成多人伤亡。
绕过水泥墩子,饭店的大门也是用路障封起来的。只有经过盘问,保安人员确认是饭店的客人后,他们才把路障移走。对有的客人,保安要拿着金属探测器进行一番安全检查。但看到我们是中国人,保安并不起疑,立即为我们移走路障,还热情地向我们问好。我看到,饭店的停车场停了12辆车,基本上都是当地牌照。饭店门厅外的柱子上,十几个小酒杯大小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显然还没有来得及重新用水泥涂抹刷新。
战争结束已经9个多月了,但是这个饭店周围的几乎所有称得上高楼的建筑还都是一片焦黑。曼苏尔饭店左前方相距300米的地方,是被美军炸毁的前伊拉克新闻部。饭店对面,是与新闻部大楼一壁之隔的看起来还很有规模的剧院,现在也被导弹击中摧毁了。剧院的右侧是前伊拉克政权的广播电台中心,当然现在也已经成为废墟了。在另外一侧,也就是底格里斯河的对岸,那座最高的楼曾是巴格达最大的电话交换机通信中心,现在这栋大楼却成了对战争最好的注解:整个楼已经被导弹完全撕裂,剩下一个摇摇欲坠的被炮火烧成焦黑的空壳。
第四部分第55节 幸与不幸之间(2)
巴克眼里的“大嘴萨哈夫”
饭店前台的小姐一看到我们,就问是不是中国使馆的人。我询问中国使馆是不是在这里预定了房间,她回答说是有中国人来预定过,要求2月15日入住,但是按照中方人员和饭店达成的协议,在正式入住前的一个星期还要再确认一下,目前饭店方面还没有得到中方正式的确认。据介绍,此前中国使馆也委托已经进入这里的中国人预定过一次房间,后来又取消了。
饭店前台的服务员告诉我说,由于战后这个饭店也遭到过劫匪的洗掠,很多门窗和房间内设施都遭到毁坏,目前饭店只是维修开放了3个楼层,每个楼层约30个房间,大都有人住,住客主要是外国商人、新闻记者等。她说,中国使馆在四楼预定了半层楼,目前还正在加紧修缮,在15日中国客人到来前应该能够完工。我提出上四楼中国使馆未来临时的驻地看看,她显得有些为难,说那里很乱,也很脏,目前是穆斯林的宰牲节,有整整6天的公众假期,问我可否在假期结束、他们清理之后再去参观。不过,看到我执意要去,她还是热情地叫来一个来自苏丹的黑人服务员,让他当我们的陪同。
饭店有自己的发电机,所以电梯还能用。但我决定走楼梯,看看饭店的设施和住客情况。一楼到三楼都很干净整洁,几个服务员在用吸尘器清扫楼道,有的在清理房间,但是没有碰到什么住店的客人,这个时候正是客人们外出的时间。
一上四楼,景况立刻不同,地上是厚厚的尘土,床垫、椅子等杂物堆在上五楼的楼梯上,一副凌乱无序的样子。这层楼从楼梯口一分为二,每侧各有15个房间,入口都有一扇门,其中一侧的门紧锁着,里面黑洞洞的,显然还没有启用。另外一侧的门开着,几个工人正在不紧不慢地清理修缮,门牌上写着1~14的字样。来自苏丹、在这家饭店已经工作了10年的黑人服务员巴克告诉我,中国使馆的外交官回来后就住在这14个房间里。
这个饭店楼层和房间的布局显然很适合中国外交官的需要。中国使馆预定了半层楼,在楼梯口的门上加把锁,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公环境。巴克告诉我,2003年3月20日战争打响后不久,临近的被炸毁的前伊拉克新闻部就搬到这里办公,那个著名的大嘴“萨哈夫”在这里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前后共约两个星期。我问他对萨哈夫的看法,他笑了笑说,很多人说萨哈夫是说谎者,但我认为他很聪明,他知道怎么使用语言,他是遣词用句的专家,每个国家都需要这样的人才。
第四部分第56节 幸与不幸之间(3)
考察中国使馆的临时驻地
与连墙上的装饰用瓷片都被劫匪揭走的中国使馆相比,这里的情况显然要好得多。除了被毁坏的门要更换外,大部分房间的地毯、桌子、洗手间设施都还在。巴克说,在战争后期,因为临近的建筑相继遭到轰炸,宾馆的人都撤走了,劫匪就是在这期间闯进来捣毁门窗抢走一些房间内设施的。
在饭店4层的阳台上,我可以看到底格里斯河静静地流着,两座大桥横跨大河,为这座战后还远远没有恢复元气的城市增添了一些雄伟的感觉。但是,依然没有散开的浓雾仿佛要刻意掩盖岸边那些被导弹拦腰击中的建筑,一切都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窗外一栋屋顶都被掀翻了的仓库,在战争中既遭到轰炸,后来又遭到抢劫,现在只能等待推倒重建了。我深为感慨的是,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平时看起来多少有些空洞的概念,在这里却让我得到了真实的、深刻的、难忘的注解和体验。
我问巴克“对中国有哪些了解”,他一下子兴奋起来,说在他家乡有很多中国援建的项目,他们平时日用的很多东西也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他说,他很喜欢中国人,他期盼中国外交官能够早日重返巴格达,他也为能有机会为中国外交官服务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站在他旁边的一个负责修缮工程的当地人也通过翻译告诉我说,让我转告中国使馆的外交官,他们一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为中国外交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用他们最大的热情欢迎中国使馆人员的到来。
我问他对中国外交官配备中国武警当保镖的事情怎么看。他回答说,目前巴格达的安全局势这么糟糕,所有的外交官都有武装保卫,中国武警到巴格达来保卫中国使馆完全符合目前的普遍做法。他说,中国外交官用自己的武装警察来当保镖,而不是求助于美国大兵的保护,这说明中国并不是站在美国占领者一边的。
我想找饭店的经理了解一些情况,但因为是假日,只找到一个叫阿亚特的副经理。我问他,在巴格达很多外国人集中的饭店都曾遭到过袭击的情况下,中国使馆临时栖身这里安全吗?他回答说还是安全的,因为他们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瓜葛,住店的客人都是普通的生意人和新闻记者,不像刚刚遇袭的沙欣饭店那样住着一个临时政府的部长。他还说,他们饭店的保安措施也很严密,请中国人放心。但是我也了解到,中国外交官重返巴格达后住在宾馆只是暂时的,此后他们肯定还要寻找更安全方便的办公地点,同时修复已经被毁坏的使馆馆舍的工作也会很快提上日程。
临走的时候,我向这位副经理索要饭店的电话,他说自从电话局被炸后,这里的电话就一直不能用,也许最快也要到这个月中旬才能开通。我还看到,饭店门厅里有一个工艺品商店,布置得还很精美,但是摆在最醒目的位置的,是一些萨达姆头像的纪念章、萨达姆发给荣誉军人的勋章等前政权的遗物。我问了问价钱,一枚萨达姆纪念章3美元,一枚勋章则要几百美元。我们的司机阿布·希南暗示我这里太贵,别处肯定比这里便宜。出来后,他偷偷告诉我说,他家里就有很多,可以送给我一些,“我儿子在学校里每年都领回来不少萨达姆的纪念章之类的东西,你随便挑好了—这些玩意儿现在没人要,不值钱!”
中国使馆的人要回来了,我想起来最近时常有人来敲我们的门,打听中国使馆的消息。问贾迈勒,说是最少有6次了,有的他直接就在门口简单解释几句,并不进来。除了以前为中国使馆工作的人之外,还有几个商人,打听到中国去的签证怎么办,路线怎么走最好。伊拉克当地报章报道了贾迈勒的中国行之后,还有几个商人直接找到贾迈勒打听有关情况。原来我们从中国使馆免费得来的几本旧的阿文版的《今日中国》,也成为贾迈勒给别人介绍中国的绝好素材。
第四部分第57节 联合国重返伊拉克(1)
伊拉克边境的平民和美国兵
巴格达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穆罕默德在他的办公室对我和夏南说,伊拉克民众的意见和任何第三方的意见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占领者美国人的意见。他认为“枪口下不会有真正的民主”。
2004年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委派的一个以阿尔及利亚前外长卜拉希米为首的专家小组在抵达巴格达一天后,正式开始就目前美国主导的联军当局与伊拉克多数派什叶派穆斯林之间就首届伊拉克临时自治政府机制问题所产生的严重分歧,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调查斡旋工作。
是“推举”还是“选举”
此前一日,安南亲自在纽约宣布了专家组抵达巴格达的消息,表示专家小组将广泛听取伊拉克各派和联军占领当局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