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科幻小说电子书 > 尊姓大名 >

第2章

尊姓大名-第2章

小说: 尊姓大名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的习惯,“纪昀”二字就足够了。刘备三顾茅庐时,曾对诸葛亮家的小僮通名报姓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来访。”小僮伶牙俐齿讥讽道:“我脑袋小,记不得这么长的名字。”皇叔只好说:“你就说刘备来访吧。”可惜当时没有名片,不然先主爷不会让一个小孩治了的。
  古代日本人好像确实喜欢那种煞有介事的长名,也许是觉得名字越长越光荣。有一个故事中说,一对夫妇生了儿子,想取个名。孩子他爸说:“就叫‘小本经营’吧。”孩儿他妈说:“那不行。得要个特长的名字,念起来才体面呢。”于是他们绞尽脑汁取了个体面的名字:“一丈长,两丈长,俺家有个长三郎,呜噜山,呼噜山,五郎平作在高山,叮叮当,咚咚当,鸡冠式的礼帽真排场,没病没灾郎!”这位没病没灾郎有一次不慎落入粪坑,孩子他妈急忙跑到邻居家求救:“我们家的一丈长,两丈长……”等她说完,拥有史上最体面名字的没灾郎已经淹死了。
  其实这都不算长,中国古代帝王和后妃的谥文、尊号才长呢。比如雍正皇帝,死后的谥文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谥号为“宪”。雍正其人严峻刻薄,谥文里的“宽仁”二字简直是一种讽刺。
  不仅帝王,士大夫们死后也有谥。为什么呢?这就牵涉到名字的又一个用处。
  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中国人画像、塑像的手段也是不敢恭维。那么如何让后人记住自己呢?只有凭名字。“名垂青史”嘛。爱因斯坦曾说:“我死之后,希望我的一切都被人忘记。”像他这么超脱的人已经很少见了。另一个人还说过:“人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赞同这种观点,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
  古代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只要有人祭祀,“在天之灵”就可以万寿无疆。所以,留下一个美名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后代可以凭此来奉献香火。人死后的名字就不归自己管了,只能由得别人随意摆布。孔丘,尊称孔子,后来变为“大成至圣先师”,又变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关羽拜走麦城的时候,只觉得自己倒霉透顶,肯定想不到在死后会改变职称,由小小的汉寿亭侯变成“帝君”——明朝万历皇帝封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如果说这就叫名垂青史,我可不羡慕。大丈夫应该像岳飞那样,因自己的人格与功业令后人肃然起敬。这才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名字的作用我觉得就那几种。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
  读一读《三国演义》,你能找到一个起复名的人吗?很少很少。曹操、刘备、吕布、陈宫……都是单名。诸葛亮因为是复姓,所以名字才有三个字。《三国》中的复姓者很多,他们也大都是单名。有人说:“貂蝉”是复名啊,“孙尚香”是复名啊。京剧看多了吧你。要知道她们都是女人,女性在当时是二等公民,貂蝉更是一位歌女,不算数的。汉、晋之际,中国盛行单名。为什么?一个原因是篡位的王莽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避讳”。
  避讳曾是中国古代执行很严厉的制度。君王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言,必须用其他文字代替。比如汉高祖名刘邦,“邦”字在全国就成为禁忌,提到“邦”的时候要以“国”代替。平民家里也有避讳的规矩,比如爸爸叫刘二,儿子万万不敢提起“二”字,要用“双”代替。皇帝也有点数学知识,刘邦琢磨:“幸亏我是单名,假如我叫‘刘大邦’,那么‘大’字也要避讳,犯忌的机率就高了一倍呀。还是单名好,以后皇帝就都起单名吧,方便群众嘛。”所以汉晋两代的皇帝多用单名,影响所及,其他贵族乃至平民,都效仿着起单名,以便在自己家里避讳。
  避讳制度造成了很多麻烦。汉朝功臣严光严子陵,本姓庄。在清朝为了避孝庄文皇后的“庄”字,硬给人家改了姓。评书里的李元霸本来叫玄霸,也是为避讳——康熙皇帝叫玄烨,清朝说书的就改玄为元了。刘邦的皇后叫吕雉,众所周知雉是一种鸟,猎人总要打来卖钱的。为了避讳,通令天下:从今以后,雉这种鸟,改名野鸡。钦此。
  仅仅是麻烦也就罢了,避讳还造成了一些牺牲品。比如唐朝李贺,是我所佩服的一位天才诗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就终生不能考进士。而进士试几乎是唐朝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李贺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大概与此有关。韩愈曾经为他鸣不平说:父名晋肃子不能举进士,自古以来没有这个规矩。同音字应该不在避讳之列。吕雉的雉改为野鸡,“天下大治”的治又改为什么了呢?我不喜欢韩愈的文章,但是这一篇话却很有些丈夫气。
  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喜欢为自己取“号”。号是名字的延伸,表明一种人生态度。我们提到苏东坡,既不叫他苏轼,也不叫他苏子瞻,因为“东坡居士”这个号太有名了。白居易叫“香山居士”,古代人一边当着官,一边标榜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超脱态度。所以“居士”、“道人”、“老人”、“老农”等等都被用来作号。
  现代人也有号,那就是“外号”。外号也很传神,但与古人不同的是,我们的外号都是别人取的,而且我们自己大多不愿意拥有它。我上中学时的外号是……不说也罢。
  和尚的法号是另一种名字。出家之后另起新名,表示脱胎换骨,与俗世决裂。李叔同出家为僧后就成了弘一法师。一休哥本来身世显赫,他的俗家名字不知道叫什么,但是在动画片里,听到他妈妈叫他“千菊丸”,好像一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我有一位朋友去少林寺学武术,混了个度牒,后来给我写信,署名“释延林”,我才知道所有的和尚都姓“释”,因为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精神上的子孙。
  中国人给孩子起名有很多风俗。古人说,起名有五法:信、义、象、假、类;有六规:不以国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名、不以隐疾名、不以牺牲名、不以器帛名。这些规矩都太繁琐,而且非常古老了,咱们只说现在还留有余风的。
  原来不讲计划生育的时候,一对夫妇会生若干儿子,起名就成了麻烦事。为了省事,不知什么人发明了排行取名法。不是“大毛二毛三毛”,而是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为孩子取名。《神雕侠侣》里面的“万兽山庄”史家五兄弟的名字就是这么起的。这是个偷懒的办法,跟编号也差不多了。
  排行起名的延伸方法是按“辈份”取一个相同的字,放在同族兄弟的名字当中。杨老令公的儿子们是“延”字辈,八个人分别另取一字:平定光辉德昭嗣顺,就完了。据我爸说,按照家族排行我本来是“秉”字辈,但是他认为那太没个性了,“秉”字也太难听了,所以干脆推翻了这种起名法。我真感谢他。如果叫“秉”什么,我会感觉自己像一块饼干的。
  又要提到日本人,他们模仿成性,好的不学,把咱们的偷懒学到家了。现在在日本还有这样排行取名的。比如老大叫正一,老二叫英二,老三叫……叫三条。但是山本五十六并非排行五十六,而是指他爸爸五十六岁时生的他。
  另一种风俗是按五行起名。因为中国人对神秘的符号学的迷恋,认为名字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所以小孩生下来就要拿着生辰八字找人算命,看他的五行全不全,缺点什么。如果命里缺水,名字中就必须要个“淼”,缺木就得加“森”,缺金就用“鑫”字弥补。如果五行都缺,那么太遗憾了,只有起个五字名,不然孩子就活不下去了。这种迷信的做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采用了。
  用“抓周”的办法来取名也挺有意思。据说,钱钟书在抓周的时候抓了一本书,他父亲很高兴:“这孩子有出息,喜欢读书。就叫钟书吧。”事实证明,他的一生与“书”确实结下了不解缘。那么“抓周”起名是不是可以影响人的生活道路呢?也不一定。钱老先生当年无意间抓住了一本书,不见得他在婴儿时代就立志当个学者。他父亲在后来有意无意的引导才是最大的影响。之所以说名字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在此。为你起名的人,会按照这个名字的寓意来教育你。如果抓周管用的话,我邻居的小孩生下来就喜欢抱着一卷卫生纸玩,这名字可怎么起啊?
  另外,又说到孔子他老人家。他父亲生了九个女儿一个儿子(罚款罚款罚款!),还不满意,就到尼山去拜神求子。果然求得了一个将会成为大圣人的儿子。孔子生下来,父亲一看:这孩子长得还真……真意外呀,小脑门儿鼓得像山包一样。就给他起名为“丘”,丘者小山包也。为了纪念尼山求子的胜利,加上孔子排行老二,为他取字为“仲尼”。后来有些不敬的人称他为孔老二,是有原因的。但不知道孔老大叫什么名字,真遗憾。为了纪念一件事为孩子起名,这种风俗是有历史的。成吉思汗降生时,他的父亲正好俘获了塔塔尔首领铁木真,于是就给他取名为铁木真来纪念这次胜利。徐志摩小时候,曾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在脑袋上来回摸,并且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他父亲觉得这很吉利,后来就给他改名叫“志摩”,意思是曾被志恢和尚按摩也。
  还有一种风俗,就是起贱名。狗剩、木墩、三驴、二牛……以低贱之物为孩子命名。这是一种旧俗,现在已经渐渐衰微了。有人说,这与封建迷信有关。因为阎王也是很有审美水准的文化人,他看到一个人的名字很美,就喜欢派小鬼把该人请到阴间去加为好友;反之,如果你的名字很贱,阎王也就望之生厌,懒得理你了。于是起贱名者可以平平安安活满百岁……
  但我觉得那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