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灯火阑珊处txt >

第35章

灯火阑珊处txt-第35章

小说: 灯火阑珊处txt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祁家骢一怔,笑了,“这算什么大浪,除了台风天气以外,渔民一年四季出海打渔,经常会碰到浪高两米以上的天气。” 
  “你以前来过这里吗?” 
  “对,我三年前来住过几天,随他们去过深海。没事的,适应了就好。” 
  任苒在吐光了胃里的东西后,终于舒服了一些。船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航行,风浪渐渐平息,视线中出现了一个大的岛屿。她惊喜地指给祁家骢看,“家骢你看,我们快到了。” 
  阿邦笑着说:“这是涠洲岛,我们在这里换小点的渔船,要去的地方是双平,离这里还有差不多10海里。” 
  他们换了小渔船后,平稳地从涠洲岛边驶过,海面重新变得波平浪静,刚才的风浪消散无踪眼前的海水变得越来越清澈,她着了迷一般地看着渔船劈开平静的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而渔船驶过以后,海面重新聚合,她隐约可以看到有透明的生物在海水中浮游,她尖叫着叫祁家骢过来看,祁家骢却只膘了一眼“是水母。别激动,你还能看到很多比这有趣的东西。” 
  果然,一群飞鱼蓦地从她眼前掠过,紧接着又有海豚跳出海面,激起她一阵换一阵的惊呼。 
  又过了一个半小时,渔船停靠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双平。 
  双平是阿邦的家乡,但是选择双平作为蛰伏的地点,并不是阿邦的建议。 
  “祁总,那里太偏僻了,最好还是住涠洲岛上,或者北海市内也行。” 
  祁家骢摇头拒绝。他三年前为了摆脱日益繁杂的工作,求得一个放松的假期,曾经在阿邦的陪同下过来住了四天,对此地印象十分深刻。眼前这个荒僻的渔村,与他和任苒刚刚离开的广州相比,这里简直像是被那个喧闹世界遗忘的一个角落。 
  他看看身边的任苒,虽然因为晕船呕吐而脸色苍白,可是脸上散发着兴奋光彩,似乎全然没有意识到将要开始的是仟么样的生活。他再次在心里置疑自己:你为什么要带她过来? 
  只是因为她的央求吗?其实你也抵挡不住那样的柔情,不忍心斩断与她的联系。 
  他扶住一脚踩空险些跌倒的任苒对自己说:这一次,由得她,也由得自己吧,只要她流露出厌倦,他就马上送她走好了。   
  第十八章   
  双平地处北部湾边缘,从地理位置来讲,比较接近南中国海,方圆只有不足两平方公里,在比例较大的地图上,甚至难以找到。岛上只有不到两百名居民。如果说涠洲岛刚刚开始有游客认识的话,那么这里就绝对在所有人的视野之外。 
  双平完全没有经过开发,岛上居民过着打渔为生的半原始生活,每天由荣油发电机供电三到四小时,没有电视信号,没有电话线,没有手机信号,只有一所规模极小的小学,一个长驻的教师兼任校长。 
  “我就是去涠洲岛上读的中学。现在村子里年轻人如果不读书,要么远走城市,要么去相对富庶的渔乡打工,最不济也要去涠洲岛集市或者码头找个工作,收入多少还是其次,至少没这里这么枯燥无聊。全家迁走的也不算少,听我妈说,以前这里有近二百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不到六十户,留下来的只有没什么文化的渔民和老人,再加上读小学的孩子了。” 
  阿邦带他们上岸,同时给荏苒做着介绍。踩上坚实的陆地,荏苒反而觉得脚步漂浮,一时难以适应了。 
  她努力放稳脚步,随着阿邦的指点放眼一看,果然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海岛,四周悬崖峭壁,呈现出如同火焰般的殷红。村民集中住在岛中央地势低而平坦的地区。出现在她眼前的是盖得疏落的平房,建房的材料是火山岩,成群的鸡放养着,从他们面前悠闲踱过,沿路长满不知名的野花,路边是一簇簇高达的仙人掌,开着艳丽的小黄花,结着紫红色的小小果实,颇有几分异域风情。 
  阿邦顺手摘下几粒递给任苒,“这个可以吃的。” 
  任苒放进嘴里,果然酸甜可口。她感叹着:“这地方咳真美。” 
  祁家骢似笑非笑地看着她:“你如果在这里住三天以上,还能这么想,就很了不起了。不信你问问阿邦,他现在最长愿意回来住几天。” 
  阿邦笑着绕头,比了一个手势,“岛上的生活清贫一点,不过很安逸。我时常想家,可是每回回来,最多只能住三天,不能再多了,不然有要发疯的感觉。所以我劝祁总,最好只在这里住几天让,然后还是搬到涠洲岛上去住比较好。” 
  阿邦家里只有一个守寡的母亲和一个聋哑的哥哥,姐姐早已远嫁到了北海市区,与姐夫做着海产品生意。他事先已经给母亲收拾了后面一间独立的屋子,病购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房中放着一张木床,上面铺着大红花的被子,一坐上去便吱呀作响肉肉吓了一跳,又不禁好笑。 
  阿邦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只有这个条件了。” 
  任苒忙说:“这很好啊。” 
  祁家骢必须低下头走出来才不至于被门框碰到,他笑笑,“现在还讲条件就是该死了。” 
  “这里的房子为了抗台风,只能建得低矮一些,祁总进出小心一点儿。”祁家骢点点头,“阿邦,至少这几个月,我没法给你发工资了。” 
  阿邦嘿嘿一笑,“没关系,我有积蓄,对付得过去。这段时间我去北海市区帮姐夫开面包车送货,一样有收入的。” 
  双平的电力供应限时,且并不稳定,在供电时段停电也是家常便饭,家家都备有老式煤油灯照明。到了晚上,大家都习惯早早入睡,除了远处隐约有海浪单调拍击沙滩的声音,混合着近处偶尔的犬吠外,村子里一片沉寂。 
  任苒半夜醒来时,一时竟然弄不清自己在什么地方,在一片寂静之中,她几乎能清晰听到心跳的声音——自己的……和他的。 
  她的手摸到了身边一只胳膊,一下子安定了下来。 
  她从小生长于城市,已经习惯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周围总有各式光亮与声音环绕。现在四周如此浓稠的黑暗与静谧,让她有置身于另一个陌生世界的错觉。 
  好在身边有他。她无声地想着,将脸轻轻贴到他的胳膊上。 
  “睡不着了吗?”祁家骢的声音低沉地在她头顶响起。 
  “嗯。我是不是吵醒你了?” 
  “没有。” 
  祁家骢将她搂进怀里,她将头搁在他肩上,紧紧依偎着他修长的身体。他侧头吻着她的头发。 
  “这里安静得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他只轻声笑道:“是不是已经后悔跟我来这里了?” 
  任苒摇头,他能感觉到她的头发轻轻摩擦着他的嘴唇、下巴。 
  “当然不是。只要跟你在一起,我不会后悔的。” 
  她用这样认真的语气回答他的随意调侃,他有些许不安。然而这样抱着她,他放弃了更多想法。亲吻和拥抱的交流,虽然是典型的身体语言,有时却比言辞更接近于心的本能。 
  抚摸探索着对方身体的每一处曲线起伏,肢体交缠,身体每个部分毫无间隙地契合,低低的喘息与压抑的呻吟……在这个远离他们熟悉世界的海岛渔村里,浓重的黑暗似乎将空间压缩到只剩他们两个人,唯有在忘情之中,才能抓住一点熟悉的东西。 
  祁家骢与任苒在这里住了下来。 
  阿邦的母亲按儿子的嘱咐,对村里人说:祁家骢和妻子是城里人,身体不好,神经衰弱,特地找个安静的地方调养的。 
  渔村流行早婚,没人对任苒这么年轻就已经结婚感到惊奇。虽然生病的人选择如此一个偏僻的地方调养身体是个不怎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但毕竟双平空气新鲜、四季如春,村民又都十分朴实,就算不理解“神经衰弱”是个什么毛病,也不会特意来质疑。 
  他们的生活很快形成了一种模式。 
  祁家骢如果不在家里看书,便会拿了钓竿去海边钓鱼,他钓鱼更接近对着大海沉思,明显并不在乎钓到什么。这个时候,任苒知道,不能去打扰他。 
  每天下午,他会不顾海水温度只有二十来度,下海游上近一个小时的泳。 
  这里的海水清澈蔚蓝,透明度极高,四周还有活的珊瑚礁,但任苒怕冷,不敢在这个季节下水。她主要的消遣也是看书,如果闷了,会独自去岛上闲逛,反正通共只有不到两平方公里,不可能迷路,可是完全用不行的话,也可以往不同方向走上很多天不重复。 
  她边走边摘仙人掌果吃,吃得太多时,把嘴和舌头全染成了紫红色,一开口说话,就会逗得祁家骢大笑。村子里还到处种着四时开花的杨桃,也是伸手就能摘下来吃。 
  傍晚时分,她会和村里的女人一道去海滩,大家全都坐着,一边织补着渔网,一边远眺着海面,等到自己的男人打渔归来。伴随着夕阳西下,一条条渔船陆续返航,在离沙滩不远的地方下锚,她们马上冲上去,接过男人们手里的收获。 
  尽管任苒谁也不等,可是这个情景总能让她开心,同时又眼眶发热。   
  每家的壮年男性每天都按时出海;不能出海的老人早上钓鱼,充做中午的菜;小孩子放学后便拿上钓竿到海边坐上大半个小时,把晚饭的菜给妈妈捎回家。村里的渔民会在沙滩上分拣当天打到的鱼,大部分集中起来运到涠洲岛出售,少部分带回家吃,多余的就放养在沙滩上挖出来的水坑中,谁需要都可以拿走。 
  如此自给自足的生活、淳朴的民风,加上岛上所有的房子都没有门锁,让任苒觉得这里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她对祁家骢说起这一点,祁家骢却不以为然。 
  “你看,你又只看到了浪漫的一面。渔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我上一次来时,赶上台风,村子里损失了三条渔船,对他们来讲,那相当于倾家荡产。他们倒确实不愁没鱼吃,但一天不出海,就一天没有收入,教育、养老、医疗费用……通通没有保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