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曼施泰因这时发觉自己处于对任何一个有良心的将军来说都是可悲的境地:暂时他只得依赖被围困的第六集团军坚持下去——他甚至不得不命令它这样做。他这样做至少可使保卢斯不要负最后的责任。在这件事上,保卢斯直到最后都按照所要求的做了。他与各军军长取得一致意见后,拒绝了俄军一九四三年一月八日要第六集团军投降的要求。接着一月二十二日俄军对被围的第六集团军发起总攻。保卢斯没有请示元首大本营,就拒绝了他的上司曼施泰因的建议。曼施泰因建议——用施密特参谋长的话说——他应当“为最后的结局作准备”,意思是他应当让不能再打下去的部队安排投降,虽然到这时曼施泰因并不象早些时候那样绝望地想依赖第六集团军的牺牲德尔在自己著作的第118 页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保卢斯陆军元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阶段的态度。迄今为止,除象曼施泰因这样的回忆录外,德尔少将对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大规模的斯大林格勒之战进行研究的这本著作也是唯一的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军事历史著作。德尔本人在其著作的前言中写道:“我的著作的最大弱点是缺少第6 集团军指挥人物提供的证据。有关俄国方面的情况论述得也不充分,因为俄方的材料只能十分谨慎地加以应用。关于俄军的意图、命令和部队行动,这些材料几乎提供不出什么可靠的资料。”本文至少可以弥补德尔提到的第一个缺陷,因为它应用了第6 集团军参谋长提供的证据和材料。就俄方的材料而言,情况仍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其间出版了叶廖缅科元帅(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朱可夫元帅关于第62集团军的回忆录。在写本文时,作者还未得到这些回忆录。。
在苏军成功地把德军占领区分割成两块以后,最后的结局于一月三十一日来到了。当俄国军队出现在斯大林格勒行将灭亡的第六集团军最后一个司令部前的红场上的时候,刚擢升为陆军元帅的保卢斯和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少将投降了。那些抽调到这里来保卫司令部的德军不等命令便放下了他们的武器。二月二日,在北部地区指挥第十一军残部的施特雷克尔将军也投降了。从一月二十二日以后,本来没有意义再作牺牲,但是保卢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偏离他曾经走过的道路。就这样,一名陆军元帅、二十四名将军以及大约九万名官兵当了俘虏。这是比死亡好不了多少的一种形式。直到最后一刻,希特勒仍禁止任何形式的投降。他现在认为保卢斯没有象他应当做的那样行事,并说保卢斯到了流芳百世的边缘时失节了,他应当自杀。
斯大林格勒之战一再被描绘成东线战争甚至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如冷静地估计,就会表明斯大林格勒战役不配在历史上占有这么高的地位。稍后,在二月中旬的哈尔科夫第三次战役中,德军显示出它的好斗精神丝毫没有丧失。正是在这次战役中曼施泰因实现了他的最辉煌的成绩之一:从后方发起反攻把突破防线的苏军封锁了起来。只是在代号为“城堡”的夏季攻势失败以后,以及在库尔斯克与别尔哥罗德两次战役以后,东线战场的主动权才最后转到敌人手里。从此以后直到战争结束,主动权一直为敌人掌握着。
然而,斯大林格勒肯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心理上和政治上的转折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信心。相反地,德国的卫星国和中立国对希特勒领导的信心开始下降,墨索里尼尤为如此。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在外交上和政治上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其影响到了后来才完全为人们认清。
这一失败对德国民众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尽管戈培尔狂热地呼吁进行“总体战”,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以后,那种把元首视为万无一失的天才而产生的那种神秘感和往往不可思议的信心开始消退了。正是从这时起在参谋总部的一些年轻军官中开始形成一个共同战线,反对希特勒对战争所作的愚蠢而又不光彩的指挥。他们步步进逼,准备采取行动。自斯大林格勒失败、直到今天为止,德国人对任何形式的领导,对军人的准则,对荣誉、服从、人的尊严和自我牺牲都产生了怀疑,这显然是由于希特勒如此明显地滥用而激起了反感。但是,客观地说,这些想法在当时都不算是邪恶的,现在也不能算是邪恶的。
就这样,由于它持久的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德国的一个军事失败,它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性的事件。在一九四二年的夏季攻势中,希特勒错误地把宣传、政治和战略混为一体。他最后不得不为这一错误付出代价——而全体德国人民也不得不随着遭灾。
德国对同盟国补给线的潜艇战
到一九四三年年初,西方同盟国几乎在各条战线上都已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一九四二年六月,对科隆、埃森、不来梅进行的首次“千架轰炸机袭击”,非常清楚地表明德国空军无望与英美空军的进攻力量相匹敌。与此同时,日本由于在中途岛之战中失利,丧失了其最有效的武器航空母舰,因而从一九四二年八月起被迫转入防御。还有,一九四二年最后几个月可以看到,在地中海战区由于阿拉曼战役和西方盟军在北非的登陆发生了有利于西方同盟国的转折;在东线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了有利于俄国人的转折。但在所有战役中持续最长的战役——大西洋之战却方兴未艾。
在这场最重要的补给线之战中,英国生死攸关的补给线岌岌可危:其沿海船只受到德国海空军攻击,航线被布满水雷,港口遭空袭,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也告中断。之所以中断,是因为德国占领了挪威与法国以及对欧洲海域和大洋上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船只实施了海空战。德国进行此战最有效的武器便是潜艇。这一武器在历时近六十九个月的大西洋之战中一直首当其冲,虽然有时也得到战列舰、巡洋舰、辅助巡洋舰、远程轰炸机和意大利潜艇的支援。
德国海军与补给线之战
战前几年中,德国海军界对如何进行这场补给线之战意见纷纭。直到一九三八年秋季,德国海军总部才成立了一个计划委员会来研究对英海战的问题。先前鉴干一九三五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两国兵力比例以及对英海战需要大量物资,实施这种海战几乎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的德军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上校早在这之前就得出结论:在发展潜艇舰队时,他不得不首先考虑对英国补给线进行一场海战的可能性问题。邓尼茨认为战争一旦爆发,英国会立即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有效地保护其运输船只的护航系统,这个看法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他就从一九三五年开始连续好几年对所谓“群”或“狼群”战术进行试验。他认为,对付敌人集中在海上运输队中的运输船只和护航舰艇的唯一办法,是对德国潜艇群或“狼群”进行直接的战术控制。一旦到紧要关头,邓尼茨就打算采用这种战术。因此在英德海军协定许可范围内,他主张搞一个尽可能庞大的潜艇建造计划,而其中尽可能多造中型(VII 型)潜艇。在他看来,这一型号的潜艇最适用于攻击海上运输队。但是德国海军总部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潜艇还得独立作战,因此主张建造火炮性能良好并能长时间停留在海上的更大型的潜艇。它认为这样的潜艇能对远洋敌人的运输船只进行巡洋潜艇战。战前年代里,邓尼茨与德国海军总部之间的这种意见分歧,导致了潜艇建造计划放慢了速度。
战前德国潜艇建造计划(单位:艘)
类型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总计(截至1939年9 月1 日为止)
订购
I型(大型) 2
2
II型(小型) 20 4 4 2 2 32
VII 型(中型) 4 6 9 2 4 25 35
IX型(大型)
6 4 3 13 19
X型(布雷潜艇)
4
XI型(巡洋潜艇)
4
总计26 10 19 8 9 72 62
已经建成14 21 1 9 12 57
根据计划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德国海军总部提出了两个对英海战的可能方案:第一方案是由潜艇和袖珍战列舰对英国商船进行攻击。其优点是很快即可付诸实施,尽管由于只对一种目标进行攻击,其取胜的战机不是很多。第二方案即建造一支大型舰队的方案,花钱较多而且需较长时间才可付诸实施。但是该方案至少使德国拥有一支具有真正战斗力的多种舰队力量均衡的海军,从而德国不仅能对英国商船,而且也能对英国舰队进行海战。英国舰队将由于同时要在许多不同地方担负保护运输船只的任务而分散力量。
希特勒要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放心,一九四六年以前不会使用这支庞大的舰队。他决定采纳第二个方案,即“Z”方案,并采取措施立即付诸实施。他命令海军马上建造六艘超级战列舰、三艘战列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以及适当数量的轻型舰艇。除已经建成或正在建造的七十艘潜艇外,该方案还提出建造十七艘巡洋潜艇、四十七艘大型(IX型)潜艇、七十五艘中型潜艇和二十八艘小型潜艇。
德军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不赞成这个方案。他担心英国不会置之不理,目睹这样庞大的海军建造计划完成到底。他还担心在计划完成之前就爆发战争。这样,德国就会既无舰队,又无足够数量的潜艇。根据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冬进行的图上对抗演习,邓尼茨已经得出结论:如果德国在对海上补给线运输队的海战中要有取得真正胜利的把握,则他至少需要三百艘远洋潜艇,其中大约一百艘应放在实战地区。他仍然认为VII 型这种中型潜艇最适于承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