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9-历史选择-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军委开会研究是否进攻打鼓新场问题,与会者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与会者都赞成攻打打鼓新场,仅毛泽东一人持反对意见。他又孤立了。
在军事指挥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是屡见不鲜的事。在毛泽东的戎马生涯中,以一人之见反对大多数的意见也不是头一回了。在赣南会议、宁都会议上,毛泽东都处于少数的地位,但他都服从了大局,等待历史的结论。而现在的情况不同,前有堵截之敌,后有尾追之军,红军又处于穷乡僻壤之间,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毛泽东不肯轻易退出,用要挟的口吻说:“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
主持会议的张闻天为难了,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怎么拍板?为了避免以前的负责人主观专断而引起非议,他建议交付军委会议表决。举手表决不但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林聂电报的建议,同时也就把毛泽东刚上任一个多星期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表决掉了。会后,毛泽东的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沉甸甸的。倒不是因为失去重要职务而沮丧,而是为红军的前途担忧。因为一旦进攻打鼓新场,红军势必会遭土城战役的结局,后果将不堪设想。深夜,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左思右想,最终他不再犹豫,披上衣服,提上马灯,决定再找周恩来去做工作。
“砰!砰!砰!”他叩响了周恩来的房门。恰巧周恩来也没睡,他正在起草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见是毛泽东进来,周恩来先是一怔,赶紧让坐。
毛泽东不等坐下,便急切地说:“恩来,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晚一点发吧,还是得好好考虑一下,现在敌情严重,不打为妙。”
周恩来说:“主席,你说得很对。你看的几份电报我刚才也看了,黔军、滇军都正在向打鼓新场集结,红军如进攻打鼓新场,还可能受到中央军周浑元部和川军的侧背夹击,这一仗弊多利少、凶多吉少,打不打是得重新考虑。”
毛泽东紧张不安的心这才放了下来,说:“命令先别写,赶紧召集军委会议,根据敌情重新研究,说服大家。”
第二天早上军委又开会,毛泽东和周恩来说服了与会者,放弃了进攻打鼓新场的主张。3月11日军委发出《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
事实证明,军委发出的这个指令是正确的。当红军主力向打鼓新场运动,准备打击黔敌犹禹九部时,在打鼓新场附近,不仅有周浑元和吴奇伟纵队,还有孙渡和郭勋祺纵队。如果红军当时贸然向黔军犹旅进攻,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纵队,而是蒋介石在黔的大部分兵力——五个纵队。只要红军一发起进攻,就有迅速被敌人主力合围的危险。毛泽东棋高一着,力排众议,坚持不打打鼓新场,及时制止了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调回了正向打鼓新场前进的红三、五军团,避免了红军的重大损失。
这次争论,最终按毛泽东的意见办,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的威信。为了杜绝类似情况,毛泽东建议,成立三人军事小组,以便集中指挥。作为中央总负责的张闻天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军事指挥必须临机决断,经常开中央会议决定重大军事行动,对军事指挥不利,自己对打仗不熟悉,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为成员的中央新“三人团”,便于作出决断。所以,3月12日张闻天就在苟坝附近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将成立“三人团”的提议提交会议讨论。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是最高统帅部,职权相当于遵义会议前的最高“三人团”。至此,遵义会议变换领导的重要决策可以说最终完成。毛泽东进入了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领导机构,这表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进一步为全党、全军所接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统帅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张闻天到延安后,对他夫人刘英提起过这段经历,说,从此以后,长征的军事行动就在毛泽东指挥下进行。四渡赤水,佯攻昆明,巧渡金沙,迂回穿插,打得十分主动,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红军跳出了包围圈。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指挥是正确的,而且完全称得上是英明的。
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后,周恩来的权力得到削弱。对于这种权力变化,周恩来是怎么想的呢?会后他跟毛泽东走在田间小径上,心悦诚服地说:“这就好了,今后要更多地打胜仗了!”
在以后的军事指挥中,毛泽东提出的策略方针,周恩来和王稼祥给以充分重视,经三人讨论后形成决定,然后下令加以实施。周恩来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往往能使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周恩来总是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毛泽东做好每次战斗的组织和布置工作。
担任过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黄火青曾说过:我们打胜仗靠的是毛主席战略方针路线,但每次战役布置,使战争胜利是靠周副主席指挥。周恩来指挥作战,一贯重视“知己知彼”,这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作战前,总要首先认真研究敌我双方的军情,每天夜里他都要研究清楚了,再下命令到各个部队,哪个部队到哪里,后方应做什么,然后到三四点钟才去睡觉。他的精神特别好,年轻人都熬不过他。周恩来对敌人中哪个是嫡系,哪个是杂牌军,作战能力如何,都很清楚;对我们自己哪个师战斗力强,哪个师战斗力弱,更是了如指掌。因为熟知敌我双方,他就能让我军各个部队发挥各自的专长。
对于周恩来辅佐毛泽东执掌“帅”位的这种特殊关系的确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有过一段恰当的描述:
周恩来以其政治家的风度和杰出的才智而著称。他有丰富的军事经历,曾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在莫斯科学过军事,并在血雨腥风的上海和大胆的南昌起义中进行了实践。而在长征之前他还在南方打了三年多仗。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他都是杰出的人物,他具备足以担当一名领袖的才能和背景。他现在已全力支持毛泽东,直至1976年生命终结之时,他都从未对毛的领导提出过任何异议。对于周恩来之所以作出这一抉择的复杂因素,不可能完全弄清楚。对他内心深处的感情,人们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从遵义以后,不论他担任何种职务,实际上他都充当了毛泽东的参谋长。
正是毛、周之间的这种伙伴关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创造了无数个奇迹。
第四章 得意之笔牵住蒋介石的牛鼻子(一)
黔北的3月,春色盎然,景色迷人。但是红军战士顾不上欣赏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急速向西南方向前进,以期调动敌人,寻找有利战机,控制赤水河上游作为转移的枢纽。
3月14日,主力红军移师仁怀县东南20多公里的鲁班场,进攻据守在那里的周浑元纵队,目的在于粉碎敌人新的围攻,以扭转整个局势。
3月15日15时,战斗展开以后,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战局成胶着状态。驻守鲁班场的周浑元纵队第九十六师、第五师两个师敌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工事,顽固抵抗,红军进展艰难。战斗中敌第十三师六个团由三元洞急速回援,一下子改变了战场形势。毛泽东头脑冷静,当看到再打下去将是赔本生意时,立即决定退出战斗,部队当晚转移到茅台、仁怀、坛厂、小河地域,准备从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然后四渡赤水折返贵州,直插云南,彻底甩掉敌人。
茅台是一个又脏又乱的小村镇,大约有三四千居民,拥挤不堪地住在赤水河畔附近的陡岸上。街道拥挤狭窄,遍地泥泞,两边参差不齐地排列着用灰泥或泥和枝条混合筑成的房屋。小村的上空永远弥漫着高粱和小麦混合物发酵时的刺鼻酸味。这就是著名的茅台酒的制作地。
3月16日,红军几乎一枪未发就拿下了茅台。在这里,毛泽东和红军干部战士品尝了茅台酒的芳香,随即在茅台附近的渡口三渡赤水。敌人立刻发现了这一情况,派出飞机进行骚扰。一枚炸弹击中了周恩来办公室旁边的一所房子。人们竭力劝周恩来隐蔽一下,被他拒绝了。
红军一过河,毛泽东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只派一个团向北行军到达四川的古蔺县。该团沿途虚张声势,行进中拉开距离、展开红旗、散发传单,以引人注意,作出一种红军主力要北渡长江的姿态。
红军的大佯动,果然吸引了蒋介石的目光。3月20日晚,他发出“筑碉‘阻剿’共军”的电令,命令川军、中央军、滇军、黔军统统奔集川南,合力“进剿”。蒋介石兴奋地说:“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之良机。……‘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就在蒋介石的部队遍筑碉堡、紧张部署围歼红军兵力的时候,蒋介石绝没有想到,毛泽东又突然率部于3月21日晚,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向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这就使蒋介石在川南的部队扑了个空,敌人专门为红军准备的碉堡群也成了一堆废石土。国军哀叹:共军“现复向东西窜,……是否其主力东窜,抑以一部东窜,而主力仍西窜,不得而知”。
遵义会议上,曾有人讥笑毛泽东不过是读了点《孙子兵法》而已。而现在毛泽东恰恰是运用中国古代兵法中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就虚等战术,把红军从蒋介石设置的包围圈中解救出来。
红军四渡赤水后,毛泽东突然给红九军团下令,要他们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上大红标语,放烟火扮炊烟,佯装红军主力,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红九军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