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喜欢的女人太多了。他生前就很宠爱宋容华,只是因为她歌声清澈而已。刘婕妤擅长手工制作,乞巧节那天,她制作的琉璃笔,精致绝伦,擅长书法的曹操,喜欢这笔,因而也喜欢这女人。来自女人的诱惑太多,但是一个女人能给男人的毕竟太少,所以男人太容易变心。如果你爱,就要学会拒绝。如果你渴望被爱,就不要希望得到,只记着给就行了。
难保曹操有一天为了讨哪个女人欢心,会夺走她的王后位子。甚至,男欢女爱之外的力量,也可以夺走她的王后位子。
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尊母亲为皇太后。曹丕要杀族叔曹洪(详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魏卷》),卞后要救曹洪。按照曹丕的规定,太后不能干政,她就曲线救人,找来郭皇后,警告她说:“要是今天曹洪死了,明天我就敕令皇帝把你废了。”郭皇后吓坏了,在曹丕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曹洪才得以活命。
哪有婆婆这样对待儿媳妇的!有人看不下去,问皇太后:“你这么喜欢恶婆婆的角色吗?”太后回答:“我当年也是随时可能被废的,是女人就要接受这一切。”
太后的消极语调让听的人感到纳闷,因为当年她是当之无愧的魏王后。
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年曹操杀了杨修之后,那时刚刚被立为王后的她,就为曹操化解了一场公关危机。
无论你走了多远,总是有人把你定位在起点上。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进攻汉中,久攻不下,正纠结是否退兵的时候,属官请示当夜军营的通行口令,曹操脱口而出:“鸡肋!”大家对这个形象化的口令摸不着头脑,前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告诉大家:“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肉,大王这是用鸡肋比喻汉中,大王这是想撤兵了。”
杨修猜对了曹操的心思,却被以扰乱军心之名杀了。因为解释对了一个比喻词的含义,就被砍了头,看来文法学得太好,也有生命危险。
杨修人头落地,曹操才觉得自己找的杀人理由太牵强,死者家属肯定不能接受,天下百姓也会议论他滥杀,但是曹操死不认错,反而给杨彪写信,说他杀杨修,是为了造福杨家,因为杨修还活着的话,可能会犯下诛灭九族的大错。曹操随信送给杨彪一大宗礼物:锦裘二领;辟邪用的八节银角桃杖一枝;青毡床褥三套;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彩饰七香车一辆,拉七香车的青牸牛二头;日行八百里的骅骝马一匹,还附赠十副金装鞍辔,一具铃苞,两个马夫。曹操还送给杨夫人错彩罗縠裘衣一领,织成靴一双,侍女二人。
曹操的厚礼并不能抚平杨彪的丧子之痛。杨彪给曹操回信说儿子不争气,丞相让他活到现在已经是大恩大德了!可是父子之情世人皆难割舍,做父亲的心肠寸裂,看到儿子用生命换来的厚礼,更加悲痛。
杨彪这样说,显然是没好气。
几天后,曹操看到杨彪,看到他面容消瘦,很不识趣地问:“公为何这么瘦呢?”杨彪说:“我惭愧自己没有马日磾的先见之明,至今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杨彪所说的马日磾,是汉武帝的手下官员,他的儿子被汉武帝喜欢,常常留他在身边,时间一长,小金就以为汉武帝的女人自己也可以动。一天他在殿中和宫女调情的时候,恰好被老金发现。小金一回家,就被老金杀了。老金不仅避免了灭门之祸,也因此赢得汉武帝的敬重。杨彪引用这个典故,是在告诉曹操,我的儿子我杀还可以,你怎么直接就下手呢。
曹操听了杨彪的话,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天下霸局中如鱼得水的曹操,陷入了公关危机当中,束手无策。
卞王后说:“孩子的事,还是女人出面好一些。”有个词叫“皇天后土”,说王是天,后是地。天闯了祸,例如冰雹霜雪,那么地就要承担。
她以女人的口气给杨太太写了一封信,说曹操性子急,在外按照军法杀了你儿子,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心肝涂地,惊愕欲绝,悲痛万分,情自不胜,您大人大量,多多包容,为了表达歉意,特意赠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官锦百斤,我私人所乘的香车一辆,牛一头,我知道这些东西微不足道,只是表达心意罢了,希望您接受。
和曹操的刚硬相比,卞王后大打苦情牌,又送女人喜欢的体己物品,终于打动了杨太太。杨太太回信,说:“曹公匡济天下,遐迩以宁,四海归仰,莫不感戴。”然后替儿子认错,说:“小儿违越,分应至此。”
杨家终于认罪了。卞夫人为曹操化解了一场公关危机,世人因此领略了王后的才智。
可是,无论她如何表现,总是有人认为她是有辱王后之位的。
曹丕做皇帝的时候,想追封姥姥和姥爷,估计是为了安慰一下母亲。追封,就是封拜死去的人,不占指标,不花俸禄和奖金,就是一个荣誉而已。秦朝和汉朝的皇帝有封拜岳父岳母的传统,男封侯,女封君。远的不说,就说几十年前的汉灵帝吧,就追封何皇后的父亲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那时他的岳母还没死,就直接封她为舞阳君。曹操没来得及做皇帝就死了,所以也就没有封拜岳父和岳母,但是曹丕称帝后,尊卞王后为皇太后,应该按照惯例封拜姥爷和姥姥,完成父亲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可是,有人站出来反对。尚书陈群上奏,陛下开创曹魏王朝,行事会成为后世的依据,查遍典籍,也找不到为妇人分土命爵的制度。
曹丕说:“可是,秦代起就这样做,更不用说整个汉代,都很普遍啊。”
陈群说:“秦代违背古法,汉代又照着秦代做。都违背了先王令典。”
曹丕点头:“你说得对,那就算了吧。把你的建议写成诏书,藏在尚书台和秘书内阁,永为后世法则。”
现在是曹魏帝国,还得遵循秦代以前的条文,陈群莫非刚刚从西周古墓里爬出来?如果这样说,马上就有人反驳,陈群是改革急先锋,最会搞新花样了。早在曹丕还没称帝的时候,他就改革汉代用了四百多年的察举制,整出了一个九品中正制,用品级评定的方法选拔官员,什么三品大员,什么七品芝麻官,都是他创设的。
这么一个喜欢改革的人,为何不惜否定秦汉两代,搬出早就在坟墓里化为泥土的古籍条文,强烈反对封拜卞后的父母呢?
堂皇的官场套话背后,隐藏着不可言说的心曲。陈群出生于颍川望族陈家,世代为贵族名士,血统高贵的他骨子里看不起倡家,哪怕她是太后。倡女为后,贵族陈群觉得勉强可以接受,因为这是曹操的决定。一想到倡家的人也要封侯,与无上的贵族们平起平坐,陈群就觉得天地要颠倒了。可是,他总不能直接对曹丕说,你姥姥家是倡家,出身下贱,不能封侯。陈群饱读古籍,很容易就从《礼记》中找到了一条发霉的话:“妇人无爵,从夫之爵。”然后添油加醋,作为依据提了出来。
卞王后已经走到了太后的至尊宝座上,却总是有人盯着她从倡家迈出时的门槛。
天下人在意她的倡家出身也就罢了,但是儿子也因此而感到惭愧,这让她黯然神伤。陈群反对封拜太后的父母,曹丕非但不为姥爷姥姥说公道话,反而听了陈群的。为了掩饰对母亲家世的抵触,曹丕还煞有介事地宣布陈群的建议是后世永远的法律。
曹丕想到了后世,也想到了永远,但是他自己却在40岁那年驾崩。曹丕的儿子曹叡即位,卞后升格为太皇太后。
可是,人们还是把她定位在她的起点上:倡女。甚至,无礼的孙媳会当面嘲笑她的卑贱家世。曹叡早就纳虞氏为王妃,称帝后却没有立她为后,而是立了地位比她卑贱的贵嫔毛氏,虞氏便一哭二闹三不吃饭。卞后年龄大了,看不得儿孙们闹别扭,就去劝说虞氏。在她的劝说下,虞氏终于不哭了,想开了,找到了心理平衡点,说:“曹氏自来喜欢立出身卑贱的人为后,未有能按照道理做事的。可是皇后管理宫廷内事,国君执掌宫外朝政,两人相辅相成,如果不能善始,错误立后,就不会善终。恐怕一定会因此亡国断绝宗庙祭祀了!”
曹操立倡门之女卞氏为后,曹丕立再嫁之女甄氏为后,曹叡立一般贵嫔为后,都是虞氏所说的“立贱”。虞氏概括能力超级强大,一竿子把曹家三代全打翻了。卞氏好心好意劝合小辈,被人揭了老脸。
虞氏被废黜送到邺城,打入冷宫。
可是,曹叡即位五年后,还是追封太皇太后的祖父为开阳恭侯,其父亲卞远为开阳敬候。其祖母周氏为阳都君,其母亲为敬候夫人,都被授予印绶。
父母和祖父母都被封为君侯,这是倡家的励志。可是,摩挲着孙子皇帝追赐的印绶,卞后泪如雨下,因为从冰冷的印绶上触摸不到亲人们的体温,他们都已经去世多年了。
父母早逝,是她心中永远的痛,这比倡家的出身更让她自卑和脆弱。曹操活着的时候,她每次随军征行,路上遇到白发老人,总会停住车打招呼,嘘寒问暖,赐给老人们绢帛,对着老人们流泪哭泣,说:“我遗憾,因为父母没赶上我富贵的时候。”
曹叡一开始其实也不敢抵触众议,迟迟不封拜奶奶的亲人们,为什么偏偏在即位五年后封拜呢?这一年的六月初十,奶奶去世,很可能是奶奶在病危时求他这样做的。
要离开人世了,最恐怖的倒不是死亡,而是亲人得不到照顾。倡家流荡为生,寄人檐下,亲人间更需要相互照顾,亲情更加浓厚恒远。鲤鱼跃龙门,嫁入豪门的倡女,自然而然地肩负起家族使命,想方设法地让家人发达。在这一方面,汉武帝的李夫人就是榜样。
李夫人生了重病,要死了,但是有一件事情不能确定的话,她将死不瞑目。这件事就是儿子和兄长能否得到汉武帝足够的照顾。儿子和兄长受照顾的程度等于她受宠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