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交集的他和她,终于不再惹人议论取笑。
没有人注意到,从那时开始,萧莫迟再也不肯和男生过多接触,也没有人注意到,从那个学期开始,不爱念书的他,开始努力学习。
曾经,他同情她的遭遇,想对她伸出援手,可却因为幼稚,带给她更大伤害。痛定思痛,他唯有默默凝视着她的身影,追随她的脚步,进入初中、高中,看着她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任那份原本懵懂的心意,在心里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即使他们之间这些年来依然不曾有过任何交集。
他觉得自己已经快要等到了,只要他可以和她考入同一所大学,他就去告白,到时候就不会有任何人会取笑他们之间的关系。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对她说,从今以后,你的家就在我的怀抱里。
即使这段感情不被她接受,他觉得也没有关系。然而……他已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没有谁会想到那位严谨古板的风纪委员会这样突然的、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班里为莫迟召开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那个声称喜欢莫迟的男生不顾老师在场,嚎啕大哭,不知感动了班里多少同学。
他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着转,却没有流泪。
那时候的她没有哭,所以现在的他也不会哭。他会代替她,把她喜欢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他会做一个历史学家,他还记得她最喜欢历史,不是吗?
历史是被时间制作出来的珍宝。
眼前的一切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历史,他这样对自己说。
未来中又一天,他会忘记自己现在这种心痛,会在研究史料时惊讶于在唐朝时那个李恪的妻子也叫做萧莫迟,然后露出怀念过去的笑容……
没有了莫迟的世界,仅此而已。
FIN
伪唐书 真宗皇后本纪三
更新时间2013…11…23 14:01:09 字数:1475
【注:这是花魁一文的开端,也是本文的大纲(所以文中标注了很多具体时间的东西,其实一般的史书是不会这样写的)因为写了这个,所以才一时兴起写了整篇小说。因为本就是写着玩的,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伪史书也只写出这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放出来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就罢了。】
真宗武慧勇圣皇后萧氏,字莫迟。父萧朗,追贞国公,宋国公萧瑀族侄。后幼失怙持,生敏悟,喜读书,由是知史,见尤不凡。初居安州,时真宗受封吴王,拜安州都督,说其才,遂慕之。
贞观十三年,后迁寓宋国公萧瑀邸,才名初显于长安。太宗因闻其貌肖平阳公主,遂召见。
时太宗问及史事,后皆应对如流,且无畏色,太宗赞曰:“惜汝非男子,不当天下。”
后答曰:“陛下有妹平阳,堪能率兵征战,安断女子不当天下乎?”
太宗笑曰:“汝亦有吾妹之能耶?”
后曰:“公主非常妇人之所匹,妾才不及,不敢并论,然为民之心无异。”遂陈政见数条,皆为民所请。太宗大说,封赏甚厚。
赵国公长孙无忌闻之止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况乎圣朝,焉取妇人之见以为计!”太宗掷后手书于几,无忌取而阅,方怫然退去。
太宗又全真宗请,使后嫔于真宗,年十六,封吴王妃。
后长文才,精数算,极颖悟,太宗固允入宫问对,又令为皇子师,兼授国子监,众皆信服,且性慈和,愈得敬爱,世誉之“女师”。无忌深妒之。
真宗长史权万纪迁齐州,齐王性阴狭,亲奸佞,后为万纪虑,阴许密卫。贞观十七年,齐王佑反,后早有感,令驰援齐州,终救万纪。
时魏王泰宠冠诸王,潜有夺嫡意。废太子承乾惧之,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太宗废承乾为庶人流黔州,储位虚悬。
上欲立真宗,长孙无忌固争,上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无忌曰:“臣非为吾,实为晋王守文良主,性又仁厚,立之则诸王皆可无恙也。”
上遂思立晋王,然不时犹谓左右曰:“无忌劝我立雉奴,然其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
左右皆不敢言,后竟对曰:“若不可为,则弗立之。焉肯知错而固为之?”
左右惊,以为后失言,然太宗有所感,竟不罪。
无忌闻之益恨,屡进谗,太宗不纳。后虽知,仍待无忌甚隆,礼遇有加。无忌有子尚公主,后常探视,以嫂友之,使公主亲于后,亦善无忌妻女。
贞观十九年,真宗征高句丽,母妃疾笃,后虽病体,亦亲孝侍,衣不解带,寝不安枕,为天下誉也。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疾发,遂从后谏,密遗英国公李绩、梁国公房玄龄并赵国公长孙无忌传位诏书,令曰:“且待吾亡,当共示诸子。”
无忌未辨真伪,窃读密诏,自以得计,常留晋王治过府,以示亲密。时朝堂多以晋王将嗣位也。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危惙,后恰孝侍于侧。及太宗崩,使人先遣真宗知,复令宫人守密不泄。诸王进宫听诏,特传位真宗而独欺无忌以断其谋。
后其时自往长孙府会无忌,佯郁郁曰:“陛下年衰疲敝,今虽病转愈,竟不喜妾奏对矣!”无忌闻之窃喜,则太宗崩而无忌弗知。
真宗领遗诏即位,遂围长孙府往迎后。无忌欲以后为质求自保。后无惧色,哂曰:“妾妇人,汝权臣,且固轻妾鄙,焉肯以妾为屏?况帝位关乎天下事,夫安肯因一女子挟弃之!”
无忌愧咋,自缚往见真宗,喟失于妇人之策。后以其智而自保,因其勇而退敌,兵不血刃,全身而退,帝及诸臣皆叹服,天下遂定。
真宗恪即位,改元明德。明德元年,册为皇后,圣眷甚隆。后初立,真宗欲为之筑琼台示宠,后诫之靡奢,竟不用,帝遂改葺书楼,天下典籍归焉,号琼楼。
后仁而知礼,纂订宫规,使**诸事俱得法典,宫人赏罚有据,帝爱之愈重。
明德二十年,后薨于宫中立政殿。
后生偲宗仁、陈王琨、薛王玮、向王璟,及长安公主、永安公主、平安公主,别有传。
有话说 李恪历史胡乱猜
更新时间2013…11…24 2:00:35 字数:1806
说明:本文所有内容,都是作者写文时根据史料以及部分史评文章的脑补猜测,考据派若想拍砖求轻拍,嗯,作者不会针对这个个人脑补内容和大家辩论的……
这里面的猜测,是我构筑花魁一文时的一些源头,如果大家能和文章里的情节相互印证,觉得有趣,就算我这胡猜给大家在读文之余增添一些趣味吧!
一、关于李恪是否参与争储
历史上没具体提过,不过我认为应该是参与了,不然的话长孙无忌和李治没道理急匆匆的寻机除掉李恪。李世民称赞李恪英果类己,得到这样的评语,李恪肯定不会没有想法。
不过说到李治成为唐高宗之后李恪有心谋反,应该是冤枉的。因为长孙无忌没有拿出实际证据。否则史书也不会故意拿出这件事抹黑这种绝对算是外戚中一大贤臣的人物。长孙无忌要有真凭实据也早就拿出来了,古代文人都重视自己的名声,爱惜羽毛,若真有实证,何必等着后人在史书上记这么一笔。
二、李恪未能当上太子的原因
我搜索资料时看到过一些猜测。开始有一种比较主流的所谓血统论,也就是因为李恪身上有隋炀帝血统而无法获得群臣支持继承大统。不过这个现在很多人都无法认同,我也觉得这个说法不靠谱。没道理姓李的李恪会因为身上有隋炀帝的血统就把大唐再改成大隋,他这么做图什么许的……
相反,因为初唐时对世家势力是很重视的,世家也很有实力,因此有出身高贵的母亲,还有兰陵萧家这门亲戚的李恪应该还是有一争之力的。(故事的女主角萧莫迟虽然是我捏造的,但是李恪确实有两任王妃,第一任姓杨,第二任姓萧)
不过关于李恪生母杨妃,历史记述非常模糊,既没有写到她的封号(本文中的杨淑妃是后人推论,被作者拿来用了)也没有提到她两个儿子奉养她的事。所以部分史学家推测杨妃或许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经去世是比较可能的。如果杨妃在李世民称帝以前就去世了,那李恪和李愔童年时期不太受到李世民宠爱这种情况也就比较合理。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是被历史资料证明的好(所以我虽然喜欢胡猜,但也不支持那种隋炀帝公主才是李世民最爱的说法啦……从史料真没有一点偏爱杨氏公主的迹象。)爱屋及乌的情况应该很合理,而且李治还是从小在李世民身边长大,偏爱他一些应该不奇怪。
李恪虽然后来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干,不过我觉得失败的主要理由还是在李世民。历史记载,李恪也有少年的叛逆期,然后被好老师权万纪给管教好了,渐渐在自己封地树立起了贤良英明的好名声。结果随即李世民就把权万纪派去教导另一个不像话的儿子李佑。
看起来把好老师派去教导坏学生好像是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要是李世民有意分薄李恪的力量也未可知。如果没有把权万纪调离,说不定历史记载争储的就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恪三个人了,毕竟他们的年纪相当,才干也相差不多,李恪又胜在从小就在封地锻炼,好过李承乾和李泰都没有离开过长安独当一面。
假如李恪争夺储位的野心被李世民看出来了,但李世民根本不想把皇位交给李恪,那他就必须为自己宠爱的儿子李治扫平障碍。所以他故意把这点对长孙无忌提出来,大赞李恪像自己,有意立他为储君,自然会引起长孙无忌的提防之心,也就为后来李恪被诬横死埋下了伏笔。
如果李世民真的有心立李恪,根本不该和国舅长孙无忌商量,历史记载的这一笔,实在不能称为李世民有意让李恪即位然后被长孙无忌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