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民欣慰地说:“贞观之前,随朕夺取天下,是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能够直言进谏,使朕避免许多过失,是魏征的功劳。”
房玄龄面有喜色,而魏征则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世民感到诧异,便问为何。
魏征道:“臣实在受之有愧。”
世民奇怪地望着他。
魏征说:“近年来,政事已大不如贞观之初,说明了臣并未尽到纠正各种错误之责,因此臣实在有愧。”
“难道朕的政事不如过去吗?”李世民不禁问道。
“陛下权威所到达的地方,比贞观初年远了许多,但人心悦服则不如过去。”魏征坦诚道。
李世民一愣,心想贞观以来大唐兴盛,远非历朝所比,人心怎能不悦服?于是问道:“四周小国欣羡大唐丰饶的物产,惧怕大唐的武力,所以纷纷向我们称臣。如果不悦服,又怎么能够这样呢?”
魏征又倔强起来:“陛下过去总担心国家治理不好,所以政绩日新月异。现在陛下以为治理好了,心安理得,所以难免百虑而有一疏。”
李世民渐渐有些恼意:“依朕看来,现在所作所为与过去并无相异之处,怎能说不同呢?”
魏征注意到了他的情绪变化,略一沉吟道:“贞观之初,陛下唯恐群臣不提意见,常鼓励大家,只要提得对,就欣然接受。现在则不然,虽然勉强接受,但常面有难色,所以说不同。”
世民眉头紧皱:“可举出事实么?”
“陛下曾经赏赐兰陵公主花园一座,价值百万钱。有人以为赏赐太厚,但陛下却说,朕即位以来,还没有人给朕提意见,所以要厚厚地赏她,这是陛下鼓励提意见的例子。前不久,皇甫德参上疏以为不该修洛阳宫,陛下竟要怪罪他。后来虽因臣求情而作罢,但心里还是不高兴,这是勉强接受意见的例子。”魏 征侃侃而谈。
李世民听说完,竟笑了起来:“确有此事。”
魏征刚才也是心有余悸,但长期以来直言进谏,也多次看过皇上的脸色,可以说习以为常了。他看到世民肯定了他的看法,心里也平静下来。
贞观十二年八月初,吐蕃国王弃宗弄赞,率军二十万人攻陷松州。二十七日,李世民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五万人迎战,九月六日光复松州。弃宗弄赞恐惧撤退,派使节前来长安道歉,请求迎娶大唐公主,世民准奏。
贞观十二年,高昌王国掬文泰不断阻截西城各国前来长安朝贡的使节。李世民劝解无效,便于十二月四日,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担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远征高昌。次年掬文泰听到远征军已到沙漠口岸,一病而死,由其子掬智盛继位。远征军攻克回城,围攻国都高昌城。八月八日,掬智盛开城投降。李世民将高昌王国故地改称西州,并在交河城设提安西都护府。这时大唐的国土,东到大海,西到焉耆,南到林邑,北到瀚海沙漠。
红烛摇曳着,映得室内洋溢着喜气。新入宫的武才人焦灼地期待着。她不安地坐在铜镜前,竖起两耳,注意倾听门外的动静。
武才人细长的柳眉微微建起,两腮兴奋地泛起了潮红。她年仅十四岁,就被李世民召入后宫,封为才人。按宫里的规矩,才人入宫第一天,皇上一定会临幸的。月牙儿早已挂在树梢,像是爬在那儿偷窥着她的喜悦。她一会儿对镜梳理鬓发,一会儿又剪着灯花。她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似的怦怦跳着,眼睛不停地向外张望。天愈晚,她的心里愈不安起来。
三更已过,武才人绝望地咬着嘴唇,她不想让眼泪流出来,尤其是不愿让贴身侍女秋菊看到她的眼泪。
她心里明白,皇上今晚肯定不会来了。入宫第一天,她就在寂寞冷清中度过。
李世民在退朝时,几位近臣建议皇上再立皇后,搅得他心烦意乱,使忘记了新选入宫的美人武才人。
他自皇后去世后,喜欢与吉儿呆在一起。论起女人,他最欢的就是吉儿。一遇有心烦意乱的事,就跑到吉儿的宫内喝酒聊天,排解郁闷。
此时,他默默地自斟自饮,一句话也不说。吉儿感到奇怪,问了起来。
李世民叹了口气,放下酒杯道:“有人建议朕再立一位皇后。朕起初以为立不立皇后并不重要,但时间久了,又觉得有必要再立一位皇后。”
提起皇后,吉儿想起早逝的长孙皇后,嗟叹不已。
李世民凝视着吉儿,看她举手投足之间,文雅持重,不禁感慨系之。
“如果要再立一位皇后,朕以为非你莫属。”
吉儿听了,惶恐道:“不!臣妾恐不能胜任……”
李世民疑惑地望着她:“为什么?不论学识、品德、才能及朕对你的情感,再立皇后,当然非你莫属啊!”
“陛下过奖了!陛下想到臣妾,是臣妾莫大的荣幸,只是……”吉儿迟疑起来。
“只是什么?”
吉儿充满敬意地说:“臣妾以为,无论学识、品德、才能,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足以取代长孙皇后。既然如此,何不就将皇后位子空着,这样也更能借以展示长孙皇后的风范。陛下说对么?”
“你的见解不无道理,但是……”李世民经她如此一说,倒为难地不知说什么才好。
吉儿故意转开话题,笑道:“时辰不早,陛下该去武才人那儿了。”
世民苦笑着摇摇头。刚才议论起长孙皇后,他不由忆起皇后生前的音容笑貌,毫无兴致去见什么才人了。
他留在了爱妃吉儿宫里,于是,武才人的苦苦期待便落空了。
(长)
第四十九章
桌上的红烛摇摇曳曳,猛跳了几下之后,遽然熄灭了。晨曦从窗口泻进来,屋里显得愈发冷清凄凉。苦等了一夜的武才人,依旧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铜镜发呆,落寞失望的脸庞上已经缀满了点点泪珠。秋菊悄然地走过来,关切地说:“天已经亮了,才人是不是该歇息了?”
武才人似乎没有听见,依旧对着铜镜喃喃自语:“皇上没有来……皇上没有来啊……”
见此情况,秋菊心里也很难过,她竭为劝慰着:“才人不必难过,皇上一定是临时有什么事。”
强忍了许久的泪水终于从武才人的眼里流了下来,她哽咽地说:“不管怎么说……皇上毕竟没有来啊……”
秋菊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她只是连声地叫着:“才人……才人……”再也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
哭了一会儿,武才人突然站起身来,止住了眼泪,叫道:“秋菊!”
“奴婢在!”秋菊急忙应命。
“从现在起,你放下手边所有的事,为我好好打听有关皇上的一切!”武才人神情变得非常坚定。
“有关皇上的一切?才人指的是……?”秋菊感到疑惑不解。
“就是皇上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又是什么?明白了吧?”
“哦,明白了!”秋菊恍然大悟。
东宫的庭院如今俨然成了突厥的草原。草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所有的旗帜上面都画着五个狼头,被剪成长方形。已经成年的承乾和李元昌穿着突厥的衣服,在草地上兴致勃勃地捕羊。宫中所有的内侍和卫兵也一律的扮成突厥人模样,忙着在八尺高的铜炉和六只脚的大锅前添水生火。
这时,承乾和元昌抓到了一只羊,卫兵们发出一阵欢呼。他们当场宰杀了这只羊,把它扔进沸腾的大锅里煮了起来。不一会儿,肉香就飘满了整个庭院。承乾拔出佩刀,把羊肉割成小块,所有的人便喊着嚷着开始大嚼起来。
远远地躲在暗处的丽儿目睹着这热闹而又怪诞的情景,又担心又伤心,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就在东宫里大肆狂欢的时候,吉儿带着两名侍女正匆匆地朝东宫走来。突然一处路障挡住了她们的去路。吉儿正在诧异,路障两旁又冒出大批侍卫,一字排开,挡在了路上。其中为首的一名侍卫厉声喝问道:“你是什么人?去东宫干什么?”
吉儿生气地说:“我是杨妃,有要事去东宫见殿下!你们为什么要在通往东宫的路上设路障?”
那为首的侍卫一听,连忙示意其他侍卫挪开路障,一边解释道:“设置路障,是为了保护殿下的安全。杨妃请!”
吉儿带着两名侍女通过了路障,急急地向东宫走去。
为首的侍卫一见她走远了,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支红色箭矢,朝东宫方向射去。
东宫大门口的警卫更是森严壁垒,大批的侍卫如临大敌般地在四处来回巡逻。那支红色的箭矢正好落在大门口的地上。一名侍卫急忙上去捡起箭矢,他匆匆地向其他侍卫交待道:“杨妃又来了!你们要尽量地拖住她,在我没出来之前,绝对不准让她进去。”说完,一转身,拿着红色箭矢急急地奔入了东宫。
东宫里,承乾的玩性正浓。这会儿,他又想出了新花样。承乾把吃了一半的羊肉朝地下一扔,对元昌等人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要依照突厥风俗,给我办理丧事。”说完,他便像死人一样,往地下一躺,闭上眼睛一动也不动了。
于是众内侍便象真的一样一起放声大哭起来,并且环绕着承乾的“尸体”,像突厥人那样跳跃呼叫。
承乾躺在地上,品味着可汗的感觉,心中暗想:“有朝一日我统治了大唐,一定要统率数万骑兵到金城以西去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去当突厥人。”
正在得意之时,一名侍卫急急地奔到他的面前道:“启禀太子,杨妃娘娘来了!”
承乾一下子从地上跳起来,问:“是红色的箭矢吗?”
“是的!”侍卫把那支红色箭矢呈到他的面前。承乾紧皱眉头,不满地说:“果然又是她!打扰了我的游戏,真扫兴!”他转过身大声吼道:“快!快!快把这里收拾干净!”
吉儿来到东宫的门口,果然被严阵以待的侍卫挡住了。交涉了半晌,也未能进去。吉儿忍不住恼怒起来:“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让我进去?”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24 回复此发言
294 回复:【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一名侍卫苦笑着上前回复:“务请娘娘见谅。太子正有紧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