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悬疑推理电子书 > 帝胄龙脉 >

第24章

帝胄龙脉-第24章

小说: 帝胄龙脉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么一步一步地爬,爬了约莫一个小时,手脚都有些麻了,才见最前面的程顺生站起身来,对身后的人说道:“再往下就是第七层了!听福伯说,这一层是被何半仙做了法的,进不去!”
  眼前又是一个洞口,洞口成不规则的圆形,被几块木板封住。木板的上方挂着一面八卦镜,八卦镜的下面有一件橘黄色的道士袍,道士袍的两边,各贴着一些道家的镇妖符。
  这些东西应该是何半仙留下的,有几十年了。那几块木板虽然有些腐朽的痕迹,可那道袍和镇妖符,却像刚贴上去的一样,尤其是那镇妖符上的朱砂,仍那么红,那么刺眼!
  程顺生往前走了几步,在距离那洞口两米多远的地方,碰到一堵无形的墙壁,任他怎么用力,都无法走近洞口半步。
  上川寿明说道:“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布下的气阵,苗教授,你也是博学之士,应该知道什么是道家的气墙吧?”
  苗君儒说道:“道家的气墙是以道家内功真气形成的墙壁,可是我们面前连个道士都没有,怎么形成气墙呢?”
  他岂非不知何半仙是如何布下这道气墙的?且不说他身体内有郭阴阳留给他的意识,就凭他对道家的认识,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在上川寿明的面前,他不想暴露自己的实力。
  上川寿明说道:“苗教授,你有多少本事我很清楚。你在重庆的时候,没有人教你怎么做吗?”
  苗君儒微微一惊,想不到上川寿明说出这样的话,莫非重庆那边发生的事情,上川寿明都一清二楚?上川寿明和那个白发老者之间,一定保持着某种联系。他当下问道:“他是谁?”他指的自然是那个白发老者。
  上川寿明笑道:“你为什么不直接问他?”
  苗君儒说道:“如果他说了的话,还用得着问你吗?”
  上川寿明笑道:“既然这样,我也不能告诉你,也许到时候你就会知道他是谁!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破开这道气墙!你是中国最顶尖的考古学者,这活着的远古神物,只怕你没有见过!”
  怀特说道:“龙是中国的象征,我也想见识一下活着的中国龙!”
  苗君儒看了他们两个人一眼,从衣内缓缓拿出郭阴阳送给他的阴沉木八卦来,成30°角对着前方。蓦地,从阴沉木八卦中心的阴阳鱼上射出一道金光,照向木板上方的八卦镜。光影中,出现了一个穿清代服饰的老人。
  一个苍老而浑厚的声音从洞底传来:“我何半仙自认略通阴阳,洞悉玄机,化身之际留下那首童谣告诫世人,可惜世人愚钝,没有几个人能领悟其中的奥秘。道友把他的法力传给你,不是让你来破解我这玄门气墙的。倭人想破我中华龙脉,必定要找到御封龙印,借助神龙之力找到龙葬之地……”
  苗君儒问道:“敢问先生,什么是御封龙印?”
  阴沉木八卦上射出的金光消失了,那个穿清代服饰的老人也失去了踪影。几个人都没有说话,洞内安静得都可以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过了好一会儿,苗君儒才说道:“上川先生,不是我不想打开这道气墙,刚才的话你也听到了,你们要想找到龙脉,首先就要找到那颗御封龙印……”说到这里,他突然想到一个人,一个与御封龙印有关的人。
  
  第九章 千年古村的秘密
  
  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的考水村,是何年何月建村的,已无从稽考。但据村内老人说,三国时期,村里出了一个胡姓武夫,跟着周瑜打天下,火烧赤壁的时候立下战功,官封右将军。周瑜死后,鲁肃掌权,开始排除异己,大肆打击原来周瑜宠爱的将领。胡将军不想弄个抄家灭族的下场,只得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吴主孙权念其对吴国有功,特加封其为明德侯,食俸五千石。胡将军坚持不受,吴主感其德,赐其为明德公,并在村口立下三道牌坊,以彰其功绩。吴国灭亡后,魏军毁掉村口牌坊,尽屠该村,只留下两个潘姓的小儿。
  从三国到唐末,这数百年时间里,考水村一直人丁凋零,再也没有出过像胡将军那样的人物。朴实而勤劳的村民,守着那几亩薄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直到有那么一天,一个逃难的男人带着一个孩子来到这里。
  那个男人,就是考水族谱上的胡三公。而那个小孩,自然就是考水胡姓人的始祖明经公胡昌翼。
  自胡昌翼来后,考水村的胡姓人口逐渐繁衍,之后便成了村内的大姓。
  明经公胡昌翼死后,其坟墓为八卦形状,并暗藏玄机。胡姓族人的每一任族长,在通过族里的仪式正式成为族长后,就会被老族长叫到祠堂的一间小屋子里。
  没有人知道,他们两个在里面做什么。那间小屋子的门平常都是关着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有好奇的族人偷偷进去过,可当他们走出来时,只有一脸的失望。屋子里除了一张古老的太师椅外,并没有别的东西,连喝水的杯子都没有。小屋子里的秘密,也只有历代族长才知道。
  胡德谦是族长,他当然知道。所以,当他得知日本人进攻婺源的消息后,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便连忙找了几个胡姓的后生,要他们去村子后面的玛瑙峰上,看着那块虎形石。
  当年胡昌翼从义父胡清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尽管发誓永不出仕,只安心在考水村开馆教书,可他毕竟是大唐皇室后裔,那颗想复兴李唐江山的雄心,也时常令他心潮澎湃。无奈时过境迁,大宋朝廷基业稳固,复兴李唐江山无疑痴心妄想。可他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他没有完成的复国大业,也许他的子孙可以完成。
  晚年的时候,他不顾大儿子胡延政的劝阻,不远千里去了一趟河北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找到了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他跪在祖宗的坟前,望着那枯草中破残的陵墓,失声痛哭,久久不起。
  他心中那份悲哀与激愤,有谁能够理解?
  最终,他回到了现实之中。站在飒飒西风之中,眺望着陵墓后方那巍峨起伏的尧山,还有前面的那条河,依山面水,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不愧是大唐祖陵。
  在当地逗留的那段时间里,他听到本地小孩唱的一首童谣:尧山尧山,顺应大唐,两两相对,事不过三。
  这首童谣在当地传唱了几百年,大唐立国之前就有了。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被朱温所杀为止,大唐江山共出了二十二位皇帝,正是两两之数,前后二百九十年,没有超过三百年。冥冥之中天数已定,非人力所能为。
  回到考水后,胡昌翼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在河北隆庆的那段时间里,他想了很多,既然祖陵能够庇佑大唐二十二位皇帝,他为什么不能庇佑他的子孙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呢?
  胡昌翼平素喜交县内文人隐士,尤其与住在江湾灵山(今婺源县江湾镇)的何令通交往深厚。何令通曾是南唐国师,因得罪南唐皇帝遭贬,于是来到婺源隐居。他精通周易八卦,毕生研究风水堪舆之术,所著《铁弹子》、《灵城精义》等书,为后代风水师所推崇。两人平日见面,除饮茶喝酒外,大多谈论一些风水地理方面的话题。何令通对婺源地理山貌了如指掌,说婺源群山环绕,可成龙脉。只可惜山势太雄,地势太薄,只可成形而不可成气。若想成气,必定离宗。
  胡昌翼的大儿子胡延政在安徽那边做官,并在那里安家定居,正应了何令通说的离宗之意。他叫小儿子胡延臻请来了何令通,说有要事相告。在病榻前,他向何令通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并拿出了昭宗皇帝写的血诏书和传国玉玺。
  这一下,连何令通都惊呆了,他想不到,交往多年的好友,竟是李唐昭宗皇帝的皇子。在这种时候把他叫来,并告诉了他这么大的秘密,一定是有事要他帮忙。他看着摆在面前的血诏书和传国玉玺,说道:“胡公所托,弟安敢不尽力为之?天大之事,但说无妨!”
  听了这话,胡昌翼那失去血色的脸上出现了一抹潮红,他强撑着一口气说道:“天数如此……昌翼枉为李姓皇子,痛惜无力复国。与公交往甚久……深知公乃奇士。昌翼不敢忘祖,然义父之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后世子孙皆为胡姓。只……只公所言龙脉……龙脉可保昌翼子孙否……”
  他脸上的红潮已渐渐退去,气若游丝,嘴巴微微张着,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但他的眼睛瞪得很大,满含着期望。
  何令通知道胡昌翼最后那些话中的意思,沉声道:“胡公之意弟已悉之,此村有一凤形之地,后靠龙形脉象之山,加之此村风水甚佳,又有文峰相应,后世当出文人。”他见胡昌翼的眼睛仍倔强地睁着,便接着说道:“弟当以玄天八卦之术,护佑胡公阴灵以庇子孙,当如何?”
  不料胡昌翼的眼睛乃不闭上,何令通继续说道:“胡姓子孙李唐脉,胡公若想子孙发达,弟定当尽力……”说到这里,胡昌翼的眼睛慢慢闭上了。
  办完胡昌翼的后事,何令通对胡延臻交代了一番:时下大宋皇帝对前朝皇室族人赶尽杀绝,无非是恐其东山再起,祸及大宋根基。胡公生前已经立下誓言,后世子孙永不改姓。这是件好事,可避过大宋朝廷之耳目,保族人安危,更可保住血诏书和传国玉玺。但胡公之意,要让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宗渊源,这并不难,可在祖训中以口代代相传,切不可写于族谱之上,以免遭来横祸。
  何令通临走的时候,留下了内藏玄机的十六个字:虎目流血,尔玉龙生,田上草长,甲子出川。
  自此以后,考水村胡氏子孙一直严守着祖宗的秘密,不敢把自己是大唐皇室遗脉的身份告诉外人。至于那十六个字,也只有族长才知道。
  新族长继任之时,进入那间小屋子,除了知道这十六个字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